从辞源看,“审美”一词的含义应是广义的,不应局限在以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为主要活动方式的范围内。在中国美学研究的惯常用语中审美和审美活动是同义。对审美活动概念的界定,应重视和突出审美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审美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审美活动的过程和性质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
审美是完善作为一名社会人的
知识结构,培养爱美情感和审美鉴赏能力、以及追求美的精神和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自觉,从而提升人的精神、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
在现代文明中,关于美的观念不应只是书斋、画室和各种艺术店堂中,已经扩展到生活的每一处:服装、居室、用品、校园及城市规划建设、田园山川美化等等。总之,扩展到了每一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身上。当我们解决了安全、温饱之后,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表现出对美的饥渴是每个现代人的追求。(自古以来也是如此,现代社会需求更大)
审美既有普遍性,也有层次性。任何文明人的生活、劳动创造都需要美的知识和审美素养,专业人才应更高更深而已,而且人的审美素养提高是无止境的,同科学素养、道德素养、健康素养的提高过程一样,有不同阶段、层次、水平,以同我们的年龄、
文化层次、工作相适应。
在国外,莫斯科大学自然科学系的教学大纲里包括人文>学科知识,美国大学在60年代也得出结论:“通晓和熟悉艺术与人文科学,能促使优秀的科学家变的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事实上,人文教育不仅让人更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而且可以使人更好的认识社会人生、认识美、更好的关心人、热爱人、热爱生活、更好的运用所学的专业技能、科学知识并为社会与人类服务。
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的教育。也正因为这一点,审美教育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审美作为一种具有形式化、动情化的教育特性,其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人性,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的终极追求。诚然,所有教育的最终目标都离不开这个范畴,相比较而言,审美教育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直接途径。这是因为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其主体一直处于激越的情感体验之中,这也是审美教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