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声恨》是广东音乐较早期的传统乐曲,广东音乐的语言特色较浓厚。乐曲以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为题材,表达了人们对封建婚姻的怨恨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据黄锦培说:“早在1925年,这首乐曲就已经由陈日生首先介绍出来。”过去传抄谱中配有歌词:“愁人怕对月当头,绵绵此恨何日正当休,悔教夫婿觅封候……唉呀,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遍洒春江都是泪,流不尽,别离愁……”。
乐曲一开始,如诉如怨,哀怨缠绵,通过羽调式的暗淡色彩,加之演奏时极其缓慢的速度,各种滑指的运用,音乐深沉悱恻,怨恨之声犹闻,凄怆之情犹见。在旋律发展中一些特性音调常被重复使用或递变,这种旋律发展中的重复性与人们在倾诉衷肠时的感情语言的复叙是相一致的,因而音乐非常感人。
中段曲调转换,调式和旋律色彩的鲜明对比,表现的情绪更为深沉,此恨绵绵,愁绪万千。
最后的流水板,反复演奏,速度渐次加快,把音乐推向高潮。节奏明朗有力,旋律轻快,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