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历来是诗人、文学家吟诵与赞美的对象。在他们眼中,月亮己不仅仅只是一个与地球遥遥相望的客观事物,而是被打上了人的情感烙印,成为某些特殊情感的信息载体,或忧愁哀怨,或喜庆团圆,而他们或借月来感慨抒怀,或依托明月以寄相思之情。
“月”是中国乃至西方音乐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母题。一直到现在,艺术家们也未曾停止过对“月”这个事物的重新诊释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人们对于“月”的不同情感,才派生、演化出诸多个象征意旨,比如团圆、幽怨、思念等等。
排除文学、诗词、绘画等艺术,单就音乐来说,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各种器乐都可以见到以“月”为母题的乐曲。比如古筝曲有《汉宫秋月》、《竹林秋月》、《灯月交辉》、《建昌月》、《嫦娥奔月》;琵琶曲有《海阳月夜》、《月儿高》;柳琴曲《江月琴声》;大家耳熟能详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以及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花好月圆》、《彩云追月》等等。对歌曲来说,则更多了,比如民歌小调《小河淌水》、《半个月亮爬上来》及创作歌曲《弯弯的月亮》、《十五的月亮》、《走西口》、《中国的月亮》、《望月》等等。“月”作为中国音乐的重要母题,与人们的审美趣味,即作为主体的人崇尚柔性的美有关;而“月”被打上了人的情感烙印而成为人化的自然,她就带有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即“月”代表着和谐、宁静、超脱与安详等等。这自然与“日”不同了,太阳给人以热情、温暖、激情、光明等不同的感觉,具有阳刚之美。
与西方音乐的重写实、重再现相比较,中国音乐则重写意、重抒情与表现,而在艺术家头脑中,“月”的意象也自然是不同的(不同的艺术家,自身的审美趣味、个性气质是不同的)。纵观以上所列举的曲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一般都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范畴:借月抒发忧愁哀怨,借月抒发自然的美好,借月表现凄冷悲凉的意境,借月烘托祥和的氛围等等。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品味一番乐曲中不同的“月”之意象。
(1) 忧愁哀伤之“月”
借月来抒发忧愁,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在唐诗宋词中多见。诗人们饮酒对月,借酒狂想神思,也借机燃起吟诗作词的欲望;或借酒浇愁,聊以自慰。描摹这种“月”的乐曲,则暗含着人们孤寂又无奈的处境,以及无以言表的惆怅心境。在寂寞的处境下,他们惟有对月伤情。《汉宫秋月》就是描写了这种境况下的月。在古代,被选入宫的女子就会被迫与亲友离散,深居宫墙之内,岁岁年年,年年岁岁,不能离开宫廷一步。在宫中,生活的寂寞是无以言表的,更何况是情窦初开的如花似月美貌的女子呢?伤情处,宫女们只有把月亮作为最好的朋友,把内心的哀愁幽怨倾诉于月亮,把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寄托于月亮。此时此景,月亮也被蒙上了几分伤感的色调,月光下的氛围又是那么的肃杀与悲凉,极易感化人们的心灵,引发共鸣。细细品味《汉宫秋月》,怎一个愁字了得?它实际是对宫女一生的写照:无人问津的寂寞惆怅与扯不断的哀怨情思。
(2)凄冷浸人之“月”
不同时候的月,给人以不同的感触。观赏十五的月亮,应该是一轮满圆的明月,象征着人们的阖家团圆。而有时,月亮也并不总是那么的平易近人,受人宠爱。她有时会表现出她的残酷凄冷的一面,给深处异乡或失落处境下的人们以孤寂的感觉,从而不免勾起人们的思乡情怀,让人不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在反映这一“月”之意象的乐曲中,《二泉映月》当之无愧是佼佼者了。月光下的无锡城是那样的美丽,可是盲人阿炳却看不到眼前的美好景色,面对的只是永远的黑暗世界。夜阑人静,手将弦语,深深地道出了他对自己坎坷身世的不平与怨恨,也寄托了他对光明与美好生活的信念。
日本著名音乐家、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二泉映月》演奏时,竟欲跪下去听,以示对这位盲人音乐家的尊敬,也足以看出这首乐曲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来了。在这首乐曲中,阿炳不是在想象月亮皎洁明净的面庞及月下“第二泉”的美好景色,而是在倾诉自己辛酸的生活经历。欣赏者也不能停留在月这一表象上,不能仅仅认为该曲就是描写了无锡“天下第二泉”的美好景色,而是要透过表象来深度挖掘乐曲的内涵,从而能达到与这位音乐家同气相求的共鸣。同样是描写凄冷浸人之月的柳琴曲《江月琴声》自然别有一番风味。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江水,遥不可及的空中之月及水中月之倒影,琴人抱宝琴于怀中,轻轻撩拨琴弦,恰有月冷气清、玉人月下之意境。而亲人用指尖轻叩面板,意蕴更浓,恰似夜半钟声回响荡漾,勾起迁客骚人身在异乡的凄冷心境。
(3)柔情朦胧之“月”
在人间爱情这一母题中,我们听过有以花为媒的,而以月为媒的也不乏其数。相对于白天而言,有月的夜晚是那么得恬静、温婉与和谐。刚刚结束了欢歌劲舞的男女青年们,便携手花前月下,互表爱慕之意,互相倾诉衷肠,而月则给这一对对的恋人们营造着温馨的氛围,或甜美,或朦胧,扑朔迷离,给人以一种言语不尽的美。乐曲《月夜情歌》以及西北民歌小调《半个月亮爬上来》都表现了这样的意境。倾听中,我们似乎不是在听乐曲,而是在揭开一层层月光织成的纱缦,体味人间美好的爱情,心领神会那令人向往的美好意境。
(4)高贵优雅之“月”
《春江花月夜》、《月儿高》中的“月”的意象高贵优雅,宛若涤白雪之梅,浴清水之莲,散发着一股股清新的气息。乐曲中包含着若干个小标题,比如《春江花月夜》中的“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水深云际”等等,引发着欣赏者无尽的想象与联想。乐曲描绘了月下城郭的美丽景色。万籁俱寂中,万事万物都沐着银色的月光,颇具诗情画意;我们则透过层层纱慢来欣赏这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素雅的城郭山水画。忽而,我们倾听江风习习,花草曳曳;忽而倾听渔歌隐隐,水波惊岸;而江天一色,远帆点点,徊澜荡漾,归舟竞逐,给我们以美不胜收的想象冲击。《月儿高》一曲意境也是那样的温静和谐,令人颇有置身仙境之感。月曲末段的长摇,更似月下美人轻歌一曲,隐约起伏,荡涤人耳,浸人心怀。在听这样的乐曲时,我们的思维应该乘上想象的翅膀,产生联觉的心理感应,从而真正的沉浸在这美丽的月色中。
(5)华美明净之“月”
假若上面所说的“月”只是全景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建昌月》应该是给“月”这一意象的一个特写了。《建昌月》一曲意境深远,描绘了皓月当空的凉州州府西昌的华美景色。乐曲毫不聒噪人耳,而是那么的温和,那么的平易近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却使人忘却世间一切的不快与烦恼,掠去心中的些许浮躁与焦虑,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片刻的平静和放松。在筝弦上奏出的肉音也平添几分朦胧的诗意;而右手的明亮音色,则是对朦胧之“月”的铺垫,正如花草曳曳,繁星点点,透射一股股生机。就这一柔一亮的音色对比,使人流连忘返,梦回绕牵。
《平湖秋月》是一首著名的广东音乐乐曲。有合奏曲与筝曲以及改编的钢琴曲等多种形式,而筝曲则更易将明净“月”之意象凸现出来。古筝高音区音色清脆明亮,恰好营造出那种沁人心脾的月下美景:月儿高高挂在空中,月下一湖静水;水中之月与空中之月遥遥相对,无限诗意。而曲中的由缓而重的摇指和花奏,则描绘了微风偶尔拂过湖面,层层涟漪,波光粼粼,景色实在迷人。
(6)思念感怀之“月”
刻写此种“月”的乐曲一般是表现思妇们思念远在他乡的亲人故友们。在十五月圆之时,家家户户都尽享团圆之乐,而她们却孤身一人,明月之下,形影相吊,丝丝相思情,千言万语难表尽。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十五的月亮》不就是如此吗?一个守卫在祖国边关,卫哨所站岗值班;一个则守在婴儿摇篮边,不辞劳苦辛酸;虽天各一方,不能团圆,也扯不断相思的藕丝连。《望月》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首好歌曲。看过《望月》MTV的人则更容易理解这首歌的内在涵义,被这首歌曲所打动。异乡为客,只影单形;顾盼神飞,凝望明月……再加上那清冷色调的画面,等等这些都在给欣赏者以有力的视觉冲击,并且能深入人之心扉,勾起人们同样的心境,使人触景生情,给人以持久的不能释怀的美。
事实上,在音乐中,有关“月”的意象的还有很多,“月”似乎是艺术家在艺术道路的探索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她的每一次“再生”都凝聚着艺术家的创新胆识与探索勇气,体现出点点新意。从以上所列的六种不同的“月”之意象来看,她可以被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温静美好的;一个则是孤寂凄冷的。就在这两大类的基础上,衍生出多种细小的意象分支。差别固然是有的哪怕是细微的,然而无论是怎样的一种差别,也逃不出这一个共同点:在审美上“月”都蕴含着、融会着人们的情感,描写“月”的音乐的最终目标在于完成人们情感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情感升华来使人获得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