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家 现代名家 民族音乐 特色乐器教程 特色乐器知识 特色乐器名家 其他名曲 特色乐器厂家 特色乐器导购 民乐文化 音乐院校 中国文化

中医五音疗法

向古曲网知识中心投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知识中心 > 综合频道 > 民乐文化 > 正文
【字体: 】  

[图文]中医五音疗法

 

一、中医音乐疗法的起源

1、远古

中国音乐疗法的历史,可以从遥远的古代回溯到近代,从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的研究发现一些图案中已有音乐舞蹈行为,并可以意会到其中的保健治疗意义。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等。《吕氏春秋·古乐篇》云:“昔陶唐之时……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原始歌舞实际就是一种音乐运动疗法,对舒解郁气、畅达筋脉、调理心身确有好处,而且容易普及施行。

2、春秋战国时代

随着中华古代文明的全面发展,中国音乐保健治疗意识和方法也得到完善和发展,这以《乐记》音乐理论和《内经》的五音学说为集中代表,形成早期的中医音乐疗法的思想体系。

2.1 《乐记》

《乐记》是我国最早、影响最大的音乐理论专著,为《礼记》的一个篇章,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相传为孔子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汉成帝时,刘向校《礼记》辑得二十三篇,以十一篇编入《乐记》,这十一篇包括:乐本、乐论、乐礼、乐施、乐言、乐象、乐情、乐化、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等。《乐记》对音乐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把五音(角、徵、宫、商、羽)的理论确定下来,探讨音乐的原本;音乐的产生与欣赏;音乐对社会与个人作用,重视乐和礼的关系。《乐记》云:“乐者乐也,琴瑟乐心;感物后动,审乐修德;乐以治心,血气以平。”,从中可透视出音乐与心身调理的关系。

2.1 《黄帝内经》

先秦时代的《黄帝内经》认为音乐与宇宙天地和人体气机密切相通的,把五音引入医学领域,不但与人体内脏、情志、人格相密切联系,而且可以用来表征天地时空的变化。

《灵枢·五音五味篇》有专章命题论述,把五音所属的人,从性质和部位上,分别说明它和脏腑阴阳经脉的密切关系,并指出在调治方面所应取的经脉。同时又列举五谷、五畜、五果和五味,配合五色、五时对于调和五脏及经脉之气各有重要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把五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等生理、心理内容用五行学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详细地提出:“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中,根据五音多与少、偏与正等属性来深入辨析身心特点,是中医阴阳人格体质学说的源头,由此可见辨证配乐的思想。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提出五音健运,太少相生。五运的十干既各具阴阳,则阳干为太,阴干为少。例如:甲巳土宫音,阳土甲为太宫,阴土巳为少宫,太为有余,少为不足。又如甲为阳土,阳土必生阴金乙,即太宫生少商;阴金必生阳水丙,即少商生太羽;阳水必生阴木丁,即太羽生少角、阴木必生阳火戊,即少角生太徵;阳火必生阴土巳,即太徵生少宫。如此太少反复相生,则阴生于阳,阳生于阴,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应用五音来表征大自然时空变化的规律,成为“天人合一”学说的重要基石。

3.从汉代到清代这二千多年来,中医音乐疗法由一些医家在临床医学的多个方面,开展实践运用,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就整体理论和操作方法体系而言,发展缓慢,也不系统,未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近十多年来,随着人类医学模式的变化和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再认识,中医传统音乐疗法开始受到不少国内外音乐治疗的学者的积极关注,并展开了研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二、音乐的五行归类

中医的音乐疗法的五行归类,就是是根据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1、2、3、5、6)这五音表现为基础,以五调式来分类,力求准确地符合五脏的生理节律和特性,结合五行对人体体质人格的分类,分别施乐,从而达到促进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循环的正常协调。

1、土乐

以宫调为基本,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给人有如“土”般宽厚结实的感觉,根据五音通五脏的理论,宫音入脾,对中医脾胃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

2、金乐

以商调为基本,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肃劲嘹亮,具有“金”之特性,根据五音通五脏的理论,商音入肺,对中医肺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

3、木乐

以角调为基本,风格悠扬,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舒畅调达,具有“木”之特性,角音入肝,对中医肝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

4、火乐

以徵调为基本,旋律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徵音入心,对中医心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

5、水乐

以羽调为基本,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羽音入肾,对中医肾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

(2) 治疗乐曲举例

近现代以来,基于五行理论的治疗音乐有了初步的发展,按中国音乐学院编制的中国天韵五行音乐,是比较符合中医五行理论的一套音乐,并结合不同病人体质或证型给予安排设置。该五行音乐每行分阴阳二韵,可用于辨证施治,兹简要介绍如下。 

 

理论依据

曲目

调式

意境

功效

适用症

脾属土,

在音为宫,在志为思

 

黄庭骄阳

阳韵

骄阳似火

湿气尽消

温中健脾

升阳益气

食少腹胀,神疲忧郁。腹泻、脏器下垂等。

玉液还丹

阴韵

清泉润泽

清凉甘甜

清火和胃

清积导赤

胃脘胀痛,内火郁积。

肺属金,

在音为商,在志为忧

 

晚霞钟鼓

阳韵

 

晚霞满天

钟鼓振荡

补益肺气

宽胸固表

喘咳无力,自汗怕风。

秋风清露

阴韵

秋月清朗

清露寒爽

滋阴清热

润肺生津

干咳少痰,身心烦热。

肝属木,

在音为角,在志为怒。

 

玄天暖风

阳韵

春风和暖

阳光明媚

万物葱荣

补益肝气

散寒解郁

眩晕耳鸣,夜寐多梦,肢体麻木

碧叶烟云

阴韵

春风清寒

绿叶青翠

清肝泻火

平肝潜阳

头晕胀痛,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失眠多梦。

心属火,

在音为徵,在志为喜

 

荷花映日

 

阳韵

夏日炎炎

荷花清香四溢

补益心阳

养心安神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失眠多梦。

雨后彩虹

阴韵

雨后爽洁

彩虹明丽

清心降火

安神定志

心胸烦热,面红口渴。

肾属水,

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伏阳朗照

 

阳韵

 

冬日正午

阳光温暖

寒中见暖

温补肾阳

固精益气

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滑精阳痿,宫寒带下。

冰雪寒天

 

阴韵

冰雪清寒

天地纯净

清心降火

滋肾定志

心烦意乱,眩晕耳鸣,梦遗闭经

 

 

 

    三、五音处方的组成规律

    1、中和之道

    《乐记·乐论篇》认为:“乐为天地之和”,中国传统音乐是表达“中和之道”的艺术,强调“中和之美”,和谐、自然,不追求强烈,非常宜于治疗,平衡身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滋味声色所以养人”,过度则易生病,平和可养生益寿。

    2、情绪调节

    古老的中国音乐表达朦胧、超越的艺术意境,与人类精神心理世界紧密相联,而其中音乐与情绪的相关性,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可以成为与现代医学和现代音乐治疗学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衔接点之一。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引起气机的过度变化,“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喜则气缓,忧则气聚,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情绪过激能导致体内功能失衡,是引起情志因素疾病的主要因素。

    中医认为人的各种情志之间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针对情绪的过激变化,中医提出了情志相胜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当某种情绪过甚而致发病时,可以用另一种“相胜”的情志来“转移”、“制约”或“平衡”它,从而使过度的情绪得以调和。该法的要点在于情绪转移、制约和平衡,也可配合文学、美术和等其它艺术形式来更好地实现。

    举例,肝阳上亢类型高血压病人,容易发怒,我们给予有商调式或悲伤色彩较浓的音乐聆听,如《小胡笳》、《江河水》、《汉宫秋月》、《双声恨》和《病中吟》等,这些乐曲,以悲情见长,凄切感人,有良好制约愤怒和稳定血压作用,比较其它类型音乐差异显著。

如果是阴虚阳亢类型患者,还可以选择羽调的水乐,如《二泉映月》、《寒江残雪》、《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小河淌水》等,这些乐曲有柔和、清润的特点,能导引精气,滋阴潜阳。有时候,根据具体心理特点,投其所好,安排一些有欢乐愉快类型的乐曲,如《花好月圆》、《喜洋洋》《瑶族舞曲》《喜相逢》《鸟投林》等,或升发调畅类型的音乐,如《光明行》、《霸王卸甲》《战台风》《赛龙夺锦》等,使患者进入情绪状态,或温厚、中和类型的音乐,如《梅花三弄》《阳春白雪》《霓裳曲》《满庭芳》《忆多娇》等,使得患者的愤怒情绪需要顺势转移、宣泄或抚慰,再以悲调乐曲施之,则亢阳兴奋的状态得到化解,气血回复平衡,心中平和自然显现。

    根据脑功能学,各种情绪产生于大脑中枢,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微妙的复杂性联系。情绪心理应激,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功能失调,是产生各种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中医理论有不谋而合的相通之处,中医学早已从整体和辨证的思路认识到,人的各种情志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故中医情志理论的描述与人的状态相结合,更为直接和生动,并指导临床各种方法的运用。

    3、结合其它方法

    3.1  结合物理电疗法-音乐电针

    音乐电针是在电针的基础上结合音乐疗法,并吸取了电疗的特点发展起来的,具有刺激经穴和音乐治疗的双重作用。它与传统的针刺穴位(包括电针疗法或以电极代替毫针导入脉冲电流) 一样,通过穴位的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提高免疫功能;同时,它又兼有音乐的欣赏性和娱乐性,充分发挥音乐的生理、心理功能,尤其是由音乐信号经过换能处理,音乐脉冲电流不仅具有调制特点,而且是低、中频脉冲电流的集合体,其频率范围广,约在20~20000Hz之间,具有音乐风格和特点的同步音乐脉冲电流,刺激经络穴位,治疗效果也随之明显提高。音乐电针疗法具有舒心活血、镇静催眠、解痉止痛、抗炎消肿、蠲痹降压、预防肌肉萎缩等功效。该疗法目前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进一步深入的开发性研究正在开展,随着音乐元素中更有针对性的符合人体特性的信号规律的阐明和发现,该疗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3.2 结合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

    运用音乐辅助导引的方法,是最古老也是最容易为人所接受的方法之一。在优雅、恬静的音乐环境下,进行调心、调息、调形,通过养心安神,吐浊纳清,运行气血精气,炼意调神,增强定力,可以治疗精神心理疾患,尤其适合精神过度紧张,身心失调诸疾患者。

    一种是专门以音声导引,通经行气,祛病疗疾的如六字决、念诵法、歌咏法、乐器演奏等;另一种是传统音乐与运动导引有机结合,主动运动类型有如各种太极拳、易筋经、养生气功、保健功等,被动运动主要是按摩为主,在合适的音乐配合下,更容易使人放松,进入状态,提高疗效。

    3.3  结合精神心理调节

    音乐治疗以其卓著的情感及精神效应、联想效应和心身效应,是调节精神心理状态的最佳手段之一。针对患者心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的一系列方法。

    ① 顺志从欲法   通过满足人的意愿、感情和生理需要,来达到祛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古医家张景岳说“若思虑不解而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以音乐意境合其情意,顺遂其欲,疏导气机,促进康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情绪状态直接给以性质类同,感觉相近的音乐,得到共鸣后,引导患者步向良好状态。

    ② 精神内守法  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肯定了心理因素对机体各脏器生理状况和过程的重要影响。“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减少疾病和加快身体康复的基本健康策略。传统古典音乐,有一种有规律合乎自然的节奏,能有效的疏缓那些引起内心不安和骚动的外界刺激,保持内心的平静;自然地对待七情变化,调节欲望,有节,不贪不纵,保持中和,精神内守,真气从之。

    ③ 认知引导疗法  《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所谓移精变气,就是移易精神,改变气机。所谓“祝由”就是告之疾病的来由。人的行为受信念、兴趣、态度等认知因素所支配,所以要改变当事人的不良行为,就必需先引导其认知的改变。传统音乐者,调和阴阳,舒畅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调整精神情绪,舒展血脉,不良行为和认知得到导引和改善。

    ④ 暗示疗法  采用语言或某种刺激物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对病人的心理状况施加影响,诱导病人接受某种信念,重建自信心,或改变其情绪和行为,使其情绪和行为朝向特定的方式反应。该法尤其适合于因疑心、误解、猜测、幻觉等所导致的心理障碍和文化因素相关的精神疾病情况。音乐的非语言方式非常适合进行暗示。

中医音乐疗法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理论指导下,辨证施用音乐,进行调理心身平衡的疗法,尤其在心身疾病治疗方面,应用潜力很大。目前国内中医领域的音乐治疗主要集中于五行音乐、音乐电疗法和音乐综合疗法等方面,结合当前现代医学和音乐学发展的新趋势,把握音乐的精神心理效应这一核心,在继承传统音乐疗法的基础上,理解、引进与应用现代音乐治疗技术和研究方法,完善有中国特色的中医音乐治疗方法体系,针对改善生存质量,提高疗效,开发新的一系列的新的音乐治疗技术,满足人民的不断提高的需求,是当前中医音乐治疗学最为重要的任务。

余瑾   文章录入:旨卿    责任编辑:旨卿 更新时间:2011/4/18 14:59:27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