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称“顺吹”或“竖吹”,唐、宋时期,人们将“横吹”的古笛称为笛,将“竖吹”的古笛称为箫,或称洞箫,据传为上古先民为教化苍生,模拟凤凰翅管临风发声而做。
最早是若干竹管并排粘在一起,每管一音,称“排箫”,古代的排箫以参差不齐的多个小竹管依其长短顺序并排固定,并用木框镶起来。排箫一管发一音,音高依竹管长短及在管内灌蜡堵管的深浅不同而定。演奏姿势有如口琴,但吹口不含入口中,口形有如吹笛。排箫在历史上除单独演奏外,多用于声乐伴奏和器乐合奏,目前民间中已很少见到使用。
后来又出现了单管开孔顺吹的“洞箫” ,也就是现在常见的样子。它与排箫的区别主要在于箫的管身为一,一管多音孔。其历史可以追根溯源到远古时期。我国考古学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质发声器,考古学家称之为"骨哨",从其形状,结构和发声原理同现代箫笛作一比较,已基本上具备了乐器的雏形。唐宋时由箫演变出另一种乐器,叫“尺八”,流传至今。
箫音色淳厚、柔和、幽静,呜咽婉转,如泣如诉,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钟爱。箫不但能独奏,而且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共同塑造音乐形象。最典型的是它和古琴的合奏,格调高雅,起到了很好的相互润饰作用。它在数千年华夏文明的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韵昧给人一种悠远苍凉的感觉,最为牵动人心,从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历代民间艺人,宫庭乐手和文人雅士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创造了深浸着华夏文明特色的箫文化。据记载箫起源于汉代西羌的“羌笛”。相传最初的箫只有三、四个音孔,汉代京房时期(公元前77—前37年间)加成五孔,直到魏朝(公元220-295年间)才有了六音孔的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