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译,隋朝音律学家、制笙专家。
公元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就命令音律学家郑译创制新音乐。郑译与朝廷众乐工研究了几个方案,都不能使文帝满意。
当时都城长安的西市,有很多西域胡人开设的酒店,胡姬压酒,胡乐当筵,风靡一时。酒店中侍酒的胡姬常以她们婉转的歌喉、优美的舞姿招徕客人。一天傍晚,郑译独自徘徊在街市上,苦苦思索改革乐制的办法,忽然被一阵动人的琴声吸引。他走进一家西域酒店,只见一位高鼻深目、相貌堂堂的西域乐师在演奏琵琶,琴声和谐,七声音阶掌握得非常纯熟。郑译连忙打问他的姓名,才知道他就是杰出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郑译大喜,当即拜苏为师,虚心求教。
郑译是一位制笙专家,他曾向周宣帝献过一套笙:共十二只笙,每只笙十六簧。郑译与苏祗婆结识后,对“五旦七声”理论大感兴趣,便与苏祗婆共同研究,以吹笙的高音来与琵琶在转调中的音高一一核对,经过长期的探讨实践,终于使西域龟兹乐律的“五旦七声”理论演变成“旋宫八十四调”。新的乐制确定之后,隋文帝高兴地说:“此乐正合我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