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既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
孔子不仅是一位精通音律的卓越的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教育家。他所教授的“六艺”之中,音乐名列第二。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一个人的修养从诗开始,完善于乐。可见孔子和他所开创的儒家学派非常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和教化作用。他“因材施教”,将音乐教育融入美学教育之中,可说是我国最早提倡和实施“美育”的人。
孔子把音乐教育视为整个社会文化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了不断完善和提高音乐教育,在周游列国时曾经专门考察和收集各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歌曲,并依据内容与形式上的特点,筛选编集。在各国众多乐官的协助下,直至晚年才编纂成与现存规模大致相同的乐诗集——《诗经》。
孔子自己喜欢弹琴,曾学琴于师襄,他的认真和努力,使师襄大为感动。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访问卫国时,遇到旧友师襄。师襄是著名琴师,当时正住卫国宫中,于是,孔子便向他学琴。
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孔子一生之中,除非哪天特别悲伤,差不多每天都要弹琴唱歌,即使被困在陈蔡之野,仍在弹琴唱歌。每当他听到有人唱了一首好歌后,必请人再唱,自己跟着学。直到临死前七天,还流着泪对子贡唱了一首:“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孔子是当之无愧的音乐教育家。他一生弹琴歌唱,至于其技艺如何,史籍并无记载。对于他能否作曲,后世看法不一。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及《猗兰操》等相传也是孔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