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逵(约326年—约396年),字安道,东晋琴家、雕塑家、画家、哲学家。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市)人,后徙居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西南)。
戴逵终生不仕,初就学于名儒范宣。博学多才,善鼓琴。著《戴逵集》9卷,已散佚。据《晋书》记载:“逵能鼓琴,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毕综。”
《晋书·隐逸传》载有戴逵“碎琴不为王门伶”的故事。说的是武陵王司马晞听说戴逵擅鼓琴,一次,请他到王府演奏,戴逵素来厌恶司马晞的为人,不愿前往。司马晞就派了戴逵的一个朋友再次请他,并附上厚礼。戴逵深觉受侮,取出心爱的琴,当着朋友的面摔得粉碎,并大声说道:“我戴安道非王门艺人,休得再来纠缠。”朋友当下震住,面带惭色,带着礼品灰溜溜地走了。
戴逵擅长雕铸佛像,善于听取观众意见,将西域传来的佛教造像式样,结合本土艺术的特点,将漆器中的夹纻技术应用于佛像制作,创造出民众易于接受的中国式佛教雕塑样式。其为瓦棺寺所塑的“五世佛”,与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
戴逵的绘画长于人物、佛像、山水,所画人物注重意趣的表现,作品被南朝齐谢赫誉为“情韵连绵,风趣巧拔。善图圣贤,百工所范”。画多佳作,有《竹林七贤图》、《吴中溪山邑居图》、《孙绰高士像》、《胡人弄猿图》等,具有很大影响。
戴逵的儿子戴勃、戴颙都以琴名世,亦善绘画和雕塑。承其家学,有所创造,戴颙亦为当时名雕塑家。戴逵在哲学上受儒家影响,反对佛教因果报应之说,著《释疑论》,发展了儒家形神一元论的观点,对后来范缜的无神论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