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人,南宋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浙派”的创始人。
郭沔的一生,几乎始终过着清贫的布衣生涯。南宋嘉泰、开禧年间(1201年—1207年),他在临安(杭州)一个爱好琴艺的官僚张岩家里当清客。张岩收藏有“阁谱”和各地通行的“野谱”,这对于郭沔开阔眼界,广泛学习传统,提高艺术修养,是十分有益的。
当他住在张家期间,开禧三年(1207年),宰相韩佗胄为了收复失地,免得每年向金人交纳数以万计的“岁贡”,发动了“开禧北伐”。这次战争,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和种种矛盾,结果以失败告终。战败后,南宋政府答应了金人的无理要求,用韩佗胄的头和岁贡三十万两,签订了“和议”。
对于南宋政府丧权辱国的行径,朝野震动,群情激愤。有的大学生作诗讽刺道:“自古和戎有大权,未闻函首可安边。生灵肝脑空涂地,祖父冤仇共戴天”。郭沔的主人张岩因牵连而罢官,郭沔也因此离开张家去过隐居的生活。他有感于朝廷的腐败、时代的黑暗,愤笔疾书,终于写下了《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风》、《步月》等琴曲。
在宋时,琴家分为多个派别,郭沔与学生刘志方、徐天民、毛敏仲等其称“浙派”。他一生创作大量琴曲,其中以《潇湘水云》最为有名。
《潇湘水云》是郭沔住在湖南衡山附近潇、湘两水交会处的小山村时,遥望远处被云水遮盖的九嶷山,激起无限的感慨而创作的。九嶷山是传说中贤王舜的葬地,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成为贤明的化身。郭沔正是借九嶷山为“云水所蔽”的形象,寄托他对现实的黑暗与贤者不逢时的义愤。
《潇湘水云》一曲是郭沔内心矛盾的揭示,而《泛沧浪》则是矛盾的解决。在这首小曲中,郭沔通过泛舟高歌的形象,抒发了他与南宋统治者不合作的政治态度。至于《秋风》、《步月》,则是借秋风明月的描写,抒发了他离开临安后内心的忧愤与自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