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水云》是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为南宋著名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古琴浙派创始人郭沔(字楚望)所作。当时适值元兵南侵,南宋统治者偏安于一隅之际,郭楚望移居于湖南宁远九嶷山下(潇水自九嶷山流过),时泛舟潇、湘二水,远望云水奔腾,九嶷山为云水所蔽,不禁联想到当时国势日危,不见天日,有如九嶷山之云遮雾绕。因而引发他对秀丽山河的赞美,及对山河残缺的关切和时势飘零的感慨,遂化起伏的心潮为奔涌的乐思琴声,作寄情于景的《潇湘水云》,借水光云影以抒抑郁、眷念之情。
《潇湘水云》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共分十段:一、洞庭烟雨; 二、江汉舒晴; 三、天光云影; 四、水接天隅; 五、浪卷云飞; 六、风起云涌; 七、水天一碧; 八、寒江月冷; 九、万里澄波;十、影涵万象。此曲流传至后世,有多种谱本,结构也有一些变化,后经历代琴家发展为十八段加一尾声。今吴景略的演奏,是以《五知斋琴曲》(清徐琪撰于1722年)为本,同时吸收了其它琴谱之长。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被历代琴家公认为典范之作。
乐曲开始,旋律抒情潇洒,恬静宜人,以飘逸清丽的泛音、起伏跌宕的节奏展现出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令人在洞庭烟雨中展开无限遐想。
第一句的旋律音调,自第二段从中音区展开,始终贯穿全曲。古琴特有的吟、揉手法,反复围绕着主旋律变化发展,深刻揭示了作者忧国忧民、抑郁忧虑的内心世界。
第四段低音区层层递升的浑厚旋律,通过大幅度荡揉技巧展示了云水奔腾的画面,打破了前面曲段中的压抑气氛,表现出作者翻滚的思绪。
第五段,乐曲第一句旋律在低音区变化再现,有欲起先伏之妙。第八段,再现了第四段的水云声,但情绪更为奔腾激越、热情奔放。
第九、十、十一,三段一气呵成,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以第五段的前两乐句为素材移高八度展开,高、低音区大幅度的跳动,按音、泛音、散音音色巧妙的组合,交织成一幅天光云影、气象万千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第十七、十八段是结尾部分,音乐转入低音区,旋律上行又回折,悠扬舒展的曲调烘托出幽静深邃的意境。最后再现的“水云声”,只是一种无力的余波,流露出作者内心无限的感慨。
《潇湘水云》一曲情景交融,云水奔腾,景色与内心浩茫之情互为表里,寓意深刻。全曲充分利用了古琴演奏中的“吟、揉、绰、注”技法,集中体现了古琴艺术“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是自南宋以来倍受各派琴家推崇的著名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