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就是把我的一些简单的体会与大家交流,这也是一个我们相互学习的机会,“斫琴”这两个字其实听起来是非常简单的,那什么为 “斫”呢,斫是刀斧劈砍的意思,那么我个斫呢听起来叫木材要用斧来劈它,做成琴,听起来是容易的很简单的,但是在三千多年的古琴制作历史当中呢,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制作过程,多少代人的努力把古琴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非常完美的状态,那么无论是它的声音结构还是它的文化内涵还是它内部所蕴藏的一些“道”的东西也好,它给我们大家留下的东西就是一个非常极致的东西,它上面任何一件东西都是缺一不可的,同时要额外的加上一点东西那都是画蛇添足,那今天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讲:
第一、古琴的艺术来源
任何艺术都是歌颂生命的,生命是起源于水的,今天我给大家非常注重讲的一点就是水的概念,水的概念与古琴之间的关系。大家知道从空中滴落的一滴水珠,带着一个纤细的尾巴,圆圆的头,清清的、润润的,这是一种清圆透润的感觉,古琴的音色有九德之说,奇、古、透、静、润、圆、 清、匀、芳,一滴水清圆透润,就占了古琴的四德,所以通过对水的想像,在古琴的设计里面方方面面都体现了琴与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琴的最高点就是我们看到的岳山,高山之巅呢就是这个水的起源,水是通过 这个高山流向了龙龈,琴弦呢就是长长的流水,这也就是宋朝《碧落子斫琴法》里面讲到的“山高水亦长”,底板上,水通过龙龈流向雁足,雁足下面两方槽叫足池,通过足池里面的水又与凤沼、龙池相连,这样就构成了水的一个系统。另一个方向是散落下来的水,通过岳山的另一个方向七个弦眼散落下来,流到轸池,这个池也是盛水的池,通过弦轸的作用又流向了龙池凤沼,这样就构成了两个方向的水的系统。弦轸是什么呢,在古代是旋转的水车,在琴上用于转动弦轸来调节琴弦的张力。现在还有一个名词就是承露,很多人弹了很多年琴不知道承露是什么,古代很多文人他们是很有根据的不是乱说的,承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散落下来的水要靠这片木头来承接,承接雨露的意思,所以呢两个方向的水构成了古琴的一个基本的结构。在这里面我们提到了山提到了水,提到了足池轸池…这里面都是一个水的概念,为什么是这样呢?就是中国人的一个审美---见山立志,遇水生情。也就是说对理想的东西是来自于对巍巍高山的想像,对情感的东西是来自于对水的理解。这样也就有见山立志遇水生情,也就有了伯牙子期那段故事——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意在流水……
那么在古琴里除了水的概念以外,它实际上还体现了一个崇尚自然的设计,是以山水为主体的,其它的方面呢比如说面板为浑圆形的代表天空,底板平坦代表大地,那么还有这个舜做五弦之琴,原来是五根琴弦,后来文王武王各加了一根,五弦是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还有琴头的六寸向征六合,所以在古琴的设计里面呢有山有水有龙有凤有天地六合,也有阴阳五行……这就是完全崇尚自然的设计,这一点我跟一个朋友交流过,古琴的音乐是最能够与宇宙时空相联接的,为什么呢?我就跟他说,因为古琴的设计理念中就是一个崇尚自然的设计,声音来源于自然,所以与自然的衔接是很容易沟通的。它是一个与宇宙与时空隧道相连接的这样一种声音。在管平湖先生弹的《流水》被美国用卫星发射到太空上,这是亚洲地区唯一没有争议的一首曲子。
在这里我还要说的就是我能想到的古琴理性方面的或者说哲学思想方面的一些东西,也就是古琴上面龙凤的概念,实际上是男女图腾的一个概念,也就是如果把山比做是男人,把水比做女人,那么也就是说山是水的脊梁,水是山的根,它们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配合,相互的平衡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比如说琴弦呢要依附于岳山之上,那么这也代表着这样一层的关系,如果岳山太高或太低的话,也就构不成一种和谐的状态。那么如果说女人对男人的束缚太紧的话我想男人就会反抗,如果女人不管男人男人就会放荡不羁,这个是笑谈,我想通过这些东西引导大家理解古琴在设计方面还有理性方面的思考。我想古琴在它设计产生之前可能在冥冥之中就会存在,就是老子所说的要先于这个事物之前就产生的道,在古琴当中,我们在演奏或制作它的过程中逐步寻求这种道,理解这种道的精神或者是境界,这个东西是逐渐摸索和总结出来的,才能够达到一种理论方面的依附。
第二、古琴做为一件乐器,有其合理的结构
古琴的面板和底板是粘合起来的,在古代有一些说法,就是是面杉底梓,面桐底梓,还有就是双阳琴——面板底板都是桐木或都是杉木。根据我们的实践认为古琴的面板应该软一些,底板应该硬一些,最早的丝弦琴应该是面桐底梓的,面板是桐木的它的声音比较容易振动,底板是梓木的相当于东北的一种叫楸木,还有一种叫核桃木,这种木材实际上就是楸木的一个种类,用来做古琴的话一个是要求它的密度,一个要求它的年轮,还有一个是它的硬度。面板为桐木的丝弦琴它的声音比较容易振动,但是它的细腻的东西没有杉木那样明显,现在我多半用杉木做面板,梓木做底板。还有一些学生用的琴呢,面板用桐木,底板用枫木来制作。
古琴面板和底板粘合以后构成两个共鸣箱,大的叫龙池小的叫凤沼,它的划分界线实际是以两个雁足做为分界线的,在雁足下面有两块木头叫足池,用足池来划分龙池和凤沼,所以这里就有一个足池究竟应该在什么位置的问题,一张好琴如果是看得很顺眼的话,那么它的结构我想是基本准确的,雁足的位置应该是尾托到轸池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上,就是大约三分之二或0.618这个点上,这个黄金分割点怎么在音响上去结合呢,如果这样的点正确的话,正好构成了古琴两个共鸣箱的固有频率和谐音程的关系,比方说龙池是一个C的话,凤沼肯定是一个F,就是一个纯四度和谐音程的关系。这样发出的声音就是很美的,同样原理就是小提琴,小提琴有个C形腰,其实和古琴结构是一样的,这样的结构就构成了两个共鸣箱相互的和谐关系,给琴的声源振动,才会是优美的声音。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如果要做一张成功的琴它的方方面面都要结合到一起。
第三、古琴的式样
多年来我个人对古人留下来的琴做了潜心研究和大量的探索,同时也进行了很多的创作,这些创作的琴也是根据古琴的基本结构特点,并融入了我个人对古琴审美的理解来设计制作的,就是说你一定要掌握它的一些内在的规律去创作,然后去进行造型上的修饰。到目前为止,我大概创作有四十多种式样,现在认为比较成功的也有大概二十几种吧。
第四、古琴的发声原理
当然,古琴具有非常文化色彩的一面,现在我要求大家撇开古琴的文化色彩和神秘色彩,去真正体验古琴是怎样发声的,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古琴的振动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振动,这个概念提出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面板振动来带动腔内的龙池凤沼的空气式振动,不是这样产生的,它实际上是由面板振动来带动空气式振动同时底板也要参与振动然后同时构成一个纵向的摆动,这样的一个摆动是琴体的振动,当琴的声音对的时候声音是向下走了,向下走的时候声音一定是一个纵向的摆动,古琴的声音为什么要求你向下振动呢,为什么这样的声音受到人们的喜爱呢,刚才讲到“琴者禁也”,还有一个“琴者心也”,任何的音乐、任何的弹奏方法最后都要作用到你的心灵,只有你的心安静下来找到一个美好的心态,这样才是古琴真正的教化的作用。那么这种声音如果是漂浮的,不利你心静;声音如果是下沉的,让你会很容易的坐下来。还有就是琴的长度,三尺六寸五,它代表一种时空的概念,十三个琴徽代表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这也代表时空的概念。三尺六寸五它正好是符合人演奏时手臂的一个长度,这样的长度正好能让你保持良好的抚琴心态,严谨端正的坐姿。如果琴设计得长一些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演奏时蹦蹦跳跳这不符合审美。这个东西就是一个基本结构和你的功能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一个乐器,这就是刚才讲的由整体振动发出的一个向下的声音,“琴者心也”的声音,整体振动之外还有它局部的振动。
下面我具体讲一下它的这个局部的振动:1.散音,散音是代表大地的声音,它非常的厚重宽泛,它是由于琴弦震动通过岳山龙龈传到面板引起的腔体震动。2.按音,就是古琴的走手音,按音实际上类似于人吟唱时的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就是能够跟你去交流的,把琴做为一个朋友,你可以跟他去诉说了,所以按音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交流作用。这样的声音基本符合人的声音的音域范围,它是手指按到面板上的点,把声音传递给共鸣箱而发声的。3.泛音,泛音指的是天籁之音,泛音的形成,是一根琴弦的根音(有效弦长发的音)振动的同时,它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一直到N分之一都参与振动,不是单独的一个音而是一个复合音。这个复合音又是通过五度相生的这个规律产生的,所以在这个泛音里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N分之一,它会无限的循环产生五度相生的状态,那么这些所有的声音合起来才是我们听到的一个泛音,所以泛音的形成也就是通过你手的演奏截断了琴弦的某一分点,比如七徽,是把二分之一处截断,你蜻蜓点水的手法,实际就是抑制它的振动,所以这样就是产生了一个高八度的音,其它的泛音产生也是一样的原理。泛音的振动也是要通过岳山龙龈传到面板,传到龙池凤沼这个空气式的振动,从而带动整个琴的振动,这样也是一个体振。
正确的声音一定是体振,这样的声音才有厚重感,才有这种苍古的深远的让你体会到文化的一种韵味。
第五、古琴制作的工艺
这个工艺一两句也说不清楚,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古琴三千多年来一直是延用着一种工艺,因为这种方法,我也做过很多的尝试和改进,最后我发现我无法超越古人的智慧,我觉得它的工艺是非常合理的完美的,我还是延着它的路一直在走。就是古琴的底板和面板用生漆粘合,这个可以不用,在粘合力方面我建议用其它的胶,但是面板的灰胎就一定要用生漆和鹿角霜了,底板和面板粘合以后,将鹿角霜制作成80目的、120目的、200目的,然后分别刮到琴面上,灰胎要在琴体上要刮很多遍,当然之前还要刮一层靠木漆(也是生漆的一种),刮完后还要包裹上一层麻布,这就是传统工艺里的“披麻”。还有挂灰。这样可使琴能够年久不开裂,同时声音还能产生一种内涵的状态。披完麻之后就到了刮胎的时候,从80目的鹿角霜,然后和上生漆,一直刮到200目的。
生漆的干燥和其它的漆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生物漆,大漆本身有很多说法,一种叫土漆,一种叫生漆,这些都可以的,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叫法,但生漆跟熟漆就有差别了,生漆就是漆树割时流下来的这叫生漆,生漆经过熬制加热、排除水份的叫熟漆。这种生物漆,里面含有很多的漆酶,生漆的干燥是要靠这些漆酶的活动才能够干燥的。这种活动是要有环境的要求的,也就是说温度要在20~25度,不能超过30度,湿度要达到75%以上,这样呢漆酶才能够活动,通过漆酶的活动才能使大漆干燥,而且这个干燥期比较长,如果说刮了一遍灰胎,它要干燥一个星期才能达到一种表干的状态,继续刮第二遍,然后一直要刮到二十多遍不同目数的灰胎,这样才能把灰胎这个工艺做完,这样的时间算起来就非常之久,灰胎刮完之后还要自然存放,我们现在做的每张琴,都是严格遵守这一道程序,自然存放约一年的时间才能够达到它彻底的干燥,表干不算干,实际上在灰胎表干之后呢还要收缩,也就是说在自然风干状态下它还会产生变化,这个变化你摸起来是干了实际上它还要紧紧的收缩产生很大的应力,这种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省略的话的琴就会出问题。
所以一张琴合理的时间出现,应该是两年的时间,两年的时间能够把一张琴完成,所以这里面所耗费的时间和工艺过程是很长的。现在有些人说琴的价格如何如何的高,我想现在一件皮夹克卖好几万,这个就不用讲了,古琴如果是这样的工艺,皮夹克是没法和它比的。也不是说不能用其他的制作方法,如果是化学漆的话二十天就可以制作一张琴,那样的话很容易很简单的。所以这个价格贵有贵的道理便宜有便宜的道理。看你是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不是对古琴热爱的一个人,这就要看你怎样去做琴,怎样去理解它!
到打磨的时候,就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时候了。弦路的制作,还有很多方方面面的配合,磨完这个灰胎以后还要制作面漆。大家看这张琴,底下露出来的发黄的是灰胎,黑的呢是漆胎,为了做旧美观,有时要把面板的漆胎磨掉一些,露出点灰胎,弦路上没有露出来,是为了它的演奏。有些地方要做些装饰,这些装饰不是在表面画出来的,而是里面就有的。
还有就是古琴的一些配件的制作,比如焦尾、龙龈,尤其是龙龈和岳山,龙龈和岳山作用非常重要,都要选择硬质木材,这样有利于声音的迅速传递。如果木材很软能量就会有过多衰减,焦尾、承露为达到风格协调一致,所以与岳山、龙龈选择同等材料(红木、紫檀或黄花梨等)。
还有就是古琴的琴徽制作,一共有十三个,刚才我给大家讲了泛音形成的原因,泛音点不止十三个,实际上一张琴的好坏在泛音上就已经有了一个评判,如果说一张琴声音很好,它一定是泛音列的数量极多的,泛音列的多少决定了琴的音色的优美丰富与否。一张好琴在琴弦上的任何一个点上都会产生泛音,我可以给大家试一下……不在泛音点也会有泛音,那么这样的琴是一张成功的琴,如果你的琴偏一点就不出泛音了,那么你的琴结构上是有问题的。丝弦上反应比较迟钝一些,要是钢弦上反应会更明显。
琴徽实际上是泛音的一个位置,有N分之一个点都会参与振动,符合音乐要求的,按照五度相生率来连接的,七分之一处的泛音我们叫暗徽,也是很响的音,但在整个音乐结构上不太常用,所以省略。所以古琴的十三个徽,牵强附会的讲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我想这也是文人的一种说法吧。
琴徽的制作材料,文人一般喜欢蚌壳,它有个好处就是月光下反光,容易找到徽位,而且黑白相衬,非常素雅,文人当中大部分喜欢弹这种贝壳琴徽。其它的装饰型的比如金徽玉轸,那么帝王呢他要显示一种身份,他喜欢的是一种形式上的完美,无论它的内在声音结构还有外在的审美要求,都要求形神一致,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金徽玉轸对声音上并没有什么帮助。琴徽还可以用象牙、陶瓷片、各种玉石玛瑙来做,因为它只是一个点,但是无论你怎么做一定要把这个琴徽与面板做成一个平面,如果是凸出了面板,就是错误的,凸出的琴在古代有一种叫盲琴,就是盲人弹的琴,这是有特殊功能的。弹琴有时要上下吟猱滑动,如果琴徽突出会影响演奏。
还有一个琴轸,我选用的是一种玉轸,不是很好的,是一种墨玉,如果用木轸,时间长了它与琴连接的地方会有一种油性产生,这种油性会使轸池的木头与轸子的木头产生很滞的感觉,拧弦的时候就会发出一种嘎嘎的声音,这样我想在舞台上对观众是不敬,或对自己的心情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下面讲一下最重要的材料就是琴弦,琴弦呢分丝弦和钢弦,在古代绳丝为弦,指的就是蚕丝,一般的丝弦琴它的有效弦长我认为应该在112到114之间,这样的琴,这种琴的琴弦达到固定音高以后会产生合适的张力,如果琴弦的有效弦长过短,上一点劲就到了标准音高了,如果有效琴弦很长,那么琴弦越长音越低,你要用到很大的力量才能上到标准音高,所以你没弹几下可能琴弦就断了,合适的一个有效弦长应该是112到114之间。所以这是很严格的科学,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这是讲的丝弦,那么丝弦还有很多的问题,古人讲“玉指冰弦”,冰弦指的就是丝弦,透明的像冰一样的,其实丝弦有一个特点,经过你的手指的磨擦,会产生变化,因为蚕丝本身就是一种蛋白,这种蛋白结合到一起经过你的使用它会慢慢的颜色会改变,就像那种模糊的冰一样。这种琴弦用的越久声音越好,但是太久了肯定就要断了。古琴的丝弦的使用呢也是非常讲究科学的,一弦、二弦、三弦都是缠了很多遍的,里面有多个芯,四弦就像我们见到的绳子一样,里面有一个芯,所以很容易纵向方向滑动,如果一开,琴弦就松了,松了之后这根四弦就不会出声音了。所以一根琴弦的好坏,一个是它的密度,一个是它缠得是不是紧,是不是均匀,还有就是它的音质是不是美。钢弦也是这样的问题,弦要缠得非常匀,它的振幅从最高峰到最低点是均匀下来的,所以一张琴在制作合理的前提下选择琴弦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丝弦容易脱丝的问题,古人用桃胶,春天桃树上发出来的那种树干上那种很粘的东西,把它化开后涂到琴弦上就可以了,但是这个我们有时较难做到。最简单的用鸡蛋清就可以了,把脱扣的丝弦用鸡蛋清捋一下,鸡蛋清是有很强的粘合力的。但是夏天不宜用的过多,因为会发霉,粘完后要趁它不干的时候把多余的部分抹掉。那么一套琴弦合理使用的话可以使用五年,但是如果你要不经心使用,一个小时就可以把它毁掉。
大概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著名琴家吴景略先生研究的钢弦有很大特点,它的制作一定要是钢弦丝韵的,也就是说它一定要保证丝弦原有的音色和特点,比如上海音乐学院的琴弦和上海乐圣的琴弦,它们的制作方法是里面是钢丝,缠上蚕丝,第一弦里还有铜丝,这样的琴弦我认为非常适合舞台的演奏,音量大、高音区的细腻和整体张力等都是有优势的,当然丝弦的宁重与古朴又是钢弦无法达到的。所以从一个遗产保护的角度来讲,应该是两种琴弦并用,要使古琴原汁原味保存下来,那丝弦是相当重要的。这对于一个制作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责任。如果我们认识到了中国这种传统艺术的魅力的话,我想大家都会有兴趣去保护它。
现在是一个烦躁的社会,弹琴可以使你的心态平和。沉静下来,体会这种古老的艺术给我们带来的诗情画意,寻找我们的精神空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