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5年9月17日
地点: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
李祥霆(以下简称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何作如(以下简称何):香港福建社团联会永远名誉会长
余少华(以下简称余):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副教授
刘楚华(以下简称刘):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
苏思棣(以下简称苏):香港著名古琴家
谢俊仁(以下简称谢):香港著名古琴家
郑培凯(以下简称郑):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
罗明辉(以下简称罗):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导师
郑: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这次座谈,主要是因为我们正在编一部书,这部书是探讨联合国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部书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联合国发布的一个公约,是有关理论、政策的;另一部分是关于昆曲的,因为昆曲在2001年荣列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是古琴,2005年11月就会公布第三批。关于昆曲这部分,我们访问了昆曲六大院团的所有负责人,还有一些讨论文章。至于古琴呢,我们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座谈,所以我们今天要谈谈。我们在讨论昆曲的问题时发现,跟内行谈特别有收获,因为学者闭门造车并不是恰当的做法。今天这个机会非常难得,我们特别邀请大家前来讨论,讨论过程中最好有不同的意见,因为像古琴这样绵延三四千年的音乐传统,我们在21世纪重新体会、重新认识时,一定会有不同的意见。今天我们特别邀得李祥霆先生,李先生现在弹的是唐朝的琴,这跟你平常弹一张明朝的琴,或者一张当代的琴,有什么大的不同?
李:唐朝琴是非常珍贵难得的。这张琴是何作如先生所藏,有“至德丙申(公元756年)九霄环佩”字样,更难得的地方是声音好。古人有好多词来形容好琴的声音,我们每个弹琴的人都可以说出来,如:苍古圆润、雄浑松透、苍润恬静,等等。何先生这张唐琴,松透、圆润、苍古之外,还有雄奇,或者说是雄浑的特点,有非常深厚的盛唐气度。就好像你在读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像李白的浪漫、杜甫的历史眼光,合起来有一种雄伟的气度。弹《流水》和《广陵散》这种曲子,它就能充分表现出那种力度、气势。大家估计,全世界的唐朝琴不会超过20张,我弹过其中10张,只有6张是声音好的,而只有何先生的琴有一种雄伟气度,这是特别难得的。另外,这张琴是唐朝中期皇家的东西,因为它是如同瓷器中的官窑制造的,所以做工与造型都特别好。从历史意义的角度来看,这张琴也是非同凡响的,因为它有明确的年代,就在琴身之内。有明确“至德丙申”年代的唐琴只有三张,我弹过一张;有一张琴底有一条较长的裂纹,而且声音不好,另外一张还没有人弹过,还不能断定声音好不好。
郑:你刚刚提到这张琴有两方面很有意思:其一是作为一件乐器,这张琴本身质地好,古琴艺术各种各样的特性,它都能够发挥;其二是它是一张唐朝的琴,有它的历史感、文化感。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