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论坛 古琴新闻 古琴曲 古琴视频 古琴谱 古琴学习 古琴知识 古琴名家 古琴名曲 古琴文化 古琴厂家 古琴购买知识

中国造琴传统抉微

向古曲网知识中心投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知识中心 > 古琴频道 > 古琴知识 > 正文
【字体: 】  

[组图]中国造琴传统抉微

    三、古琴的造型和制度

    古琴造型优美,历来是造琴专家所十分重视的。古籍所载的古琴样式,最早亦最精的是《太古遗音》所绘制的三十八图。后世琴书多从此书转引。清初《德音堂琴谱》又增补了“万壑松”、“昭美”等,共计五十一种。陈旸《乐书》指出:“自古善琴者八十余家,一十八样,究之雅度,不过伏羲、大舜、夫子、灵开、云和五等而已,余皆求意新状奇,终乖古制,君子不贵也。”
在存见的古琴中,除了伏羲、仲尼、连珠、落霞等常见的样式外,还有一些旧谱上所没有的多种多样的造型,最有名的如“鹤鸣秋月”、“九霄环佩”、“琅石泉”等。看来古代的制琴家们并不是去追求统一的形制,而是在琴的造型上去尽量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艺术趣味和个性特点。

    传统琴制主要是基于音响、演奏、技法和造型美观而设计的。纵观旧谱与传世的名琴,虽样式多样,但无非是以项部、腰部向内弯曲为常规。其余多属这种形式的变形。现仅将常见的有代表性的或在音响上有较突出特点的古琴造型,略择数种,分述如下。

    (一)伏羲式

    图样最早见于《太古遗音》,造型宽裕古朴,项、腰各一半月形弯入,琴首略大于肩或同宽,肩的位置不超过一徽,岳山在项中(见下图)。此式较常见。在杨时百所藏五十三张琴中,伏羲式占七张。而其中音响最好的“无上”琴两张,都是伏羲式。杨称其:“声大而远,与诸琴异”。现代琴家吴景略先生,也说伏羲式声音多宽宏,可能和岳山的位置、项部短而弯的曲线及肩部髋而靠上有关。旧谱中虞舜、师襄、列子、革子等大致可归入伏羲式一类。

    (二)仲尼式

    仲尼式又称“夫子式”。相传为孔子创制。项、腰二处略呈方折凹入,形制显得质朴端方(见下图),声音清雅纯正,这种造型,古琴中最为常见。杨时百所藏五十三张琴中,仲尼式竟有二十九张之多。从现有经验看,此式以肩部在二徽半初高音区较好;肩部在三徽者,高音区显细紧。旧谱中伶官、古瓶、昭美等式,大致可归于仲尼式一类。

    (三)连珠式

    连珠式系隋逸士李疑所创制。该式于项、腰各作三个连续半月形弯入,造型玲珑精巧(见下图)。旧谱称其发音清亮。顾梅羹先生曾仿制连珠式制新琴,声音多清亮圆润。但此式琴的制作每有变通,如“飞瀑连珠”等,项、腰第二个弯入趋尖势;“琅石泉”琴于肩、项部各作五连珠。这些都属于连珠式的变形。

    (四)落霞式

    落霞琴名初见于《洞冥记》汉武帝见:“庄女从东来,弹落霞之琴”。该式琴两侧边作对称的波状曲线(见下图)。现存最早的落霞式琴是唐雷威所制“彩凤鸣岐”。杨时百先生极为推重,谓其“声音绝佳”。已故琴家管平湖先生在一九五九年新制两张都是采用此式,声音宏亮。据吴景略先生经验,落霞式琴声音大多宽宏。

    (五)月型式

    琴书都称月式琴师旷创制。该式琴翅作月形(见下图),与常琴不同。唐李勉所制有名的“韶磬”,就是采用月形琴制。杨时百得拓本仿制二张,据称:“制成后坚脆中有松透之音,宛如击磬”。”

    中国古琴的造型成就是很出色的,以上所引,仅见一斑。

    关于古琴的制度,文献所载较为混乱。汉末以前,琴制尺寸差别很大,有七尺二寸、三尺六寸六分、八尺一寸、四尺五寸等不同提法。汉后,琴书渐取三尺六寸的琴制。但众说不一,或用尺不同,或所指各异,矛盾很多,后世琴家未能详察,遂造成一些历史悬案。

    远古琴制不一,反映了当时琴制尚未定型。早期文献载有大琴[9]、中琴[10]、颂琴[11]、伏羲琴、神农琴[12]等不同名目。从湖北随县曾侯乙战国早期墓十弦琴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七弦琴来看,不只弦数不同,形制也有较大差异。

    今天,完全通过文献来研究琴制是有困难的,拘泥于文献著述,就不易从混乱的提法中理出头绪。好在唐、宋传世的名琴不少,直接从乐器实物去研究,再与文献相互参证,是比较可靠的研究方法。

    唐、宋至元、明,琴制由大渐趋狭小,其变化是宋代开始的。考其原因,唐代以前,造琴文献不多,造琴经验多靠口授心传,琴体尺寸直接从传世乐器中发展而来。唐人最重雷琴,雷氏一门相传,琴制也并不拘泥三尺六寸六分之说。如雷威制“鹤鸣秋月”与雷霄制“九霄环佩”,二琴长、宽都不相同。还有近年有明朱檀墓出土的“ 天风海涛”琴,雷威制,长三尺六寸三分,肩宽五寸八分五厘,较前二亲都小。宋代以后,著述较多,又都附会琴长三尺六寸六分旧说。如《断琴记》说:“今则取张、雷之琴为式,以三尺六寸为准”。《太古遗音》说:“今取伏羲制为正,琴长三尺六寸六分,法期之数,古之制也……今取名家之琴,合于古者,参考为式”。这是在唐琴多种琴式中只取了合于长三尺六寸、宽六寸的琴为模范。这种削足适履,强令古人就范的办法,使唐代琴式仅较小的一种得到了承认和继承。宋代以后,琴书多因袭宋人造琴著述,这就是宋代以后琴制渐狭小的原因。

    琴制狭小的弊病直至近代杨时百先生才有所认识。他在《琴学丛书·藏琴录》“无上”条下说:“自此两琴成,乃知‘九霄环佩’琴,琴体大,面板弧度大,发音灵敏,共鸣较充分,的确是后世狭小的琴所不能比拟的。杨时百仿制的两张也成了“无上”妙品。唐“大琴”的奥秘,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发掘的。

    应该指出的是杨时百先生在这里所说的中、小琴与大琴,是琴人区别中琴制度中的不同变化的习惯称呼,与古代大、中、小琴的概念完全不同。《乐经律吕通解》说:“ 中琴三尺六寸”。后世也大都习惯把《太古遗音》琴制称作中琴。大于此制的琴,如“九霄环佩”、“一池波”等可视为大琴。而长、宽都不及此制者称小琴,也叫小膝琴;唐代就有此制,取其玲珑可爱,“抚便于膝,携便于囊”。

    再是前人往往长、大并称,但琴人多不喜欢过长的琴,象“长风”、“飞瀑连珠”等皆宽而短,较好用。弦过长时琴音不易上高,又容易断弦,一般以弦长不超过三尺四寸为宜。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丁承运   文章录入:含羞草    责任编辑:旨卿 更新时间:2009/7/26 16:44:48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