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永梅,南京艺术学院古筝专业创始人,从事古筝教学、研究和筝曲创作40多年,成果丰硕。他指导的学生两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8人,他本人亦三次获“优秀园丁奖”殊荣。他创作的《金陵怀古》、《春光咏》等近十首筝曲传奏海内外,并发表筝乐研究论文数篇。筝乐界评价涂永梅教授是“筝乐大南京现象”的奠基人及领导者。
涂永梅出生在莆田城内的一个华侨世家。半个世纪前,青年涂永梅从福建莆田东山工校毕业,就职于福建省交通厅,从事海港地形测量工作。他专修土木工程,是为生计;却更钟情于民族器乐,是为兴趣。在东山工校他任国乐社社长,课余组织小乐队排演“十番行乐”,也为家乡莆仙戏编腔伴奏,涂永梅拉奏高胡担任旋律部主奏乐手。正是莆田这一方水土养育了青年涂永梅,这对他日后在音乐上特别是筝乐上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1957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需要高级人才,党和政府号召在职干部、有志青年上大学继续深造。涂永梅响应号召投考了武汉测绘学院,但他又难舍音乐情结,同时投考了南京艺术学院。考试在南艺上海考点进行。涂永梅提了把二胡从福建赶到上海,拉了一曲刘天华的《月夜》,被二胡教育家、演奏家瞿安华先生相中,从此便踏入音乐殿堂。
求学期间,涂永梅第一主课是二胡,第二主课才是古筝,第一主课先后师从瞿安华、甘涛两位教授。由于受家乡“十番行乐”和莆仙戏的滋养,涂永梅的高胡演奏被导师们看好,但涂永梅却更钟情于第二主课。他先后从师于筝坛鲁派大师金灼南先生、“中国南筝大师”郭鹰先生。每周一次,他从南京到上海上专业课,直至大学毕业。
因为当时南艺缺乏古筝专业的师资,涂永梅从1960年起便担起了低年级同学的古筝专业课教学,这给了涂永梅极大的锻炼。在既当学生又当先生的几年间,他还谱写了《南海组曲》、《百花争艳》两首民乐曲。兼任院校办乐器厂厂长时,他带领同学们修理制作民族乐器,改16弦为21弦的古筝给低年级同学使用,感觉挺好。他还担任民乐队队长,后改称民乐团,他任团长。无论队长、团长,他是学生的头头,总揽民乐团全局。这为他进军筝坛做好先期准备。
1961年,涂永梅本科毕业,即被学校留任。古筝演奏专业他一人独撑门户。涂永梅从编写教材、搜集筝谱着手,研究筝坛上山东、河南、武林、客家、潮派各派的演奏技法、曲目。只要是有价值的,便拿来为我所用,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南艺的古筝演奏教学渐渐地有了起色。
他与专业作曲家合作、根据阿炳同名琵琶曲改编的筝、琶二重奏《大流淘沙》于1974年成曲,当年江苏省选拔赴京50多个民族器乐节目中唯一选中参加“五一”全国调演曲目。这个节目由南艺阎爱华、黄光林合作演奏,在北京演出50余场不衰。此演奏形式属涂永梅独创,深受观众和专家的欢迎。1975年,文化部通知南艺令这个节目再度赴京参加“五一”节调演。
之后数年,是涂永梅创作高产期,《天京抒怀》、《水乡高歌》、《赏花》、《鹧鸪天》、《梁祝主题随想曲》、《金陵怀古》、《春光咏》等相继问世。其中《金陵怀古》、《春光咏》被列入《中国名曲荟萃》,筝界纷纷传奏他的曲目。
涂永梅敏锐地看到筝乐创作要繁荣,必须请作曲家助力。在他的努力下,推动了一批作曲家参与筝曲创作,收到极好效果。涂永梅研究筝学,思路开阔,起点高,方法新颖正确,善于借鉴相邻学科甚至前卫学科的理论,从教学、科研、创作诸方面全方位推进南艺古筝专业从初创到“独树一帜”的发展。他的学生在各级各类古筝赛事中,获国家级一等奖8人,二等奖8人,他本人则三次获得过优秀园丁奖的殊荣。1987年在古城扬州举办的首届全国少儿古筝大赛,一等奖全被南京选手所囊括;同年在四川音乐学院举办的全国少儿民族器乐大赛古筝比赛中,一等奖又被南京选手夺得。
1993年为纪念阿炳诞辰100周年,在南京举办的全国民族器乐邀请赛区上,大赛设置的22个一等奖被南艺学生获得13个。其他如“大风杯”古筝比赛、“建邺杯”古筝比赛、北京曾举办的部分民乐乐种国际比赛,南艺的古筝专业学生均获奖多多,令筝界刮目相看。
2002年,南京艺术学院与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共同主办“2002年中国南京国际古筝艺术研讨会”,来自港澳台地区和美、日、加、韩、新、蒙、越各国200多人代表与会。这是一场高档次的盛会,堪称中国筝坛的一大盛事。这次盛会无论会上会下,大家一致公认南艺古筝专业在教学、演出、创作、研究上人才济济成果累累,已形成团队“气候”,堪称在中国筝坛“独树一帜”。这当中凝聚着涂永梅教授多年汗水心血!
涂永梅退休前一直担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现在民乐专业是江苏省品牌专业),还曾是民盟南艺主委、江苏省第七届政协委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在筝界他担任了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学术委员、中国古筝学会理事。涂永梅还是享誉海内外的“南京乐社”艺术顾问。涂永梅献身筝乐事业40余年,兢兢业业、矢志不渝、老而弥坚。从家乡莆田木兰溪边到古城南京秦淮河畔,涂永梅一生与音乐结缘,与古筝作伴,心存高远,志在高山流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