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的早晨》
音乐中模仿鸟鸣惟妙惟肖而歌赞自然的,在国外有一首名曲《云雀》。这是一首罗马尼亚民间乐曲,跳跃性的节奏、欢快流动的音符,描绘出春天里的云雀在蓝天上自由翻飞、欢快鸣叫的情景。而在中国,则有《苗岭的早晨》。《苗岭的早晨》原是中国著名音乐家白诚仁先生1974年为新生的“口笛”谱曲,经由笛子大师俞逊发先生演奏而举世闻名,被称为中国的“云雀”。
此曲一举成名,而被诸多器乐演奏家改编成提琴、钢琴等多种独奏曲。古筝大师焦金海则把这首乐曲移植成为筝曲,成为筝曲中不可多得的极妙小品。较之口笛曲,古筝的演奏呈现出弹拨乐所具有的更为畅快的颗粒感。乐曲的风格清新嘹亮,轻快活泼。乐曲的引子是以苗族“飞歌”旋律为素材,仿佛远山歌者传来的一声召唤,顷刻间将人们带进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接着,以左手执铜棒压弦走位,右手弹拨琴弦的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意境。第二段是“飞歌”素材的变奏,节奏明快活泼,旋律热烈欢快,与第一段的散板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乐曲不时地插入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将苗岭那欢乐热烈的场面表现的一览无余。欢快的曲调赞美了苗人的勤劳,表现了苗家人民“生于斯,长于斯”,处身美好自然的悠闲而愉快的生活。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再次奏出“飞歌”的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注:曲谱为焦金海改编之筝曲谱)
《苗岭的早晨》中鸟鸣的元素可谓说是运用的相当成功和精彩的。尤其是引子部分,编者用了较大篇幅来表现鸟鸣,鸟儿用它们美妙的歌喉唤醒了黎明,给黎明增添了生机与色彩,将人们一下子带往美好的自然中。在1987年编著的《筝演奏法》一书中,集录有此曲。编者也概括了表现“鸟鸣”和“鸟鸣”与旋律相结合的三种不同的技巧和技法。第一种:右手在最高音弦段上拨弦,左手拇指第二关节带有铜套,放置于拨弦弦段下向上顶压并移动以配合拨弦,从而发出有轻慢缓急的多种鸟鸣声;第二种:鸟鸣与旋律相结合的演奏。方法是右手拨奏旋律,左手手持铜棒,放置于最高音弦的码外弦段下,向上顶压并移动,依靠左手的食指拨弦,发出鸟鸣声,以配合右手拨奏的旋律;第三种:右手大指在最高音弦段上拨弦,左手拇指第二关节带有铜套,放置于拨弦弦段下向上顶压并移动以配合拨弦,从而发出鸟鸣声。右手的中食二指用勾抹法拨奏旋律音,从而发出旋律与鸟鸣相结合的音乐。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编者模拟鸟鸣的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缩短有效弦长而瞬间改变音高,这种方法、技巧是焦金海先生所独创,现今深受欢迎而逐渐地被运用开来,比如高雁创作之《妹娃河》等曲。音乐家对热爱自然而师法“自然”,由衷地体现出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讴歌。
民间的艺术家们的一些小作品,朴实无华,然而内在渗透的一些生活情趣却也打动着听者。河南筝曲《唧唧咕》(《中国传统古曲大全 上 河南、山东古筝流派》,李萌编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月,P32)是一首快板板头曲。乐曲风格活泼诙谐,以轻快和富于跳跃性的节奏,描绘出黎明时分,群鸟在树林中竞相争鸣,一派生机的景象。乐曲为八板体结构,为双八板。第二遍的弹奏比首遍更为轻快舒畅,整首乐曲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情绪。陕西筝曲《五更鸟》可以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乐曲直接点名了“五更”,也就是黎明时分,但曲意不单单在表现黎明,而是借黎明时分的意境,叙述主人公自己的苦楚。这首乐曲是根据迷胡原唱段改编而成的。原词唱述了一个美丽女子的思情悲切,彻夜难眠,在五更黎明时分,妒羡自由的小鸟嬉闹的情景。陕西筝特有的音阶调式的特点,乐曲也自然包含着一种苦楚的味道。(《周延甲筝曲选》,周望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10月,P45)
台湾筝界与大陆筝界相比,更为崇尚婉约、崇尚幽雅、崇尚阴柔之美。与内地相比,他们更多保留了古筝音乐传统的东西,比如喜爱用丝弦、钢弦琴演奏。亚洲唱片公司于2005年11月出版发行了民乐《出神入化系列 》CD,其第一张就是梁在平先生的古筝专辑。《小鸟朝凤》(《中国传统古曲大全 上 河南、山东古筝流派》,李萌编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月,P120)是流行于河南遂平地区的有名板头曲,是小快板乐曲,旋律轻快活泼,生趣盎然。托清新的旋律表现出百鸟在清晨朝拜鸟中之王——凤凰的情景,美妙的曲调让人感受到早晨的丝丝快意。意境如出一辙的还有《百鸟朝凤》(曹东扶筝曲集曹永安、李汴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2月,P36)、《小飞舞》等,都通过一些中大指交替勾、拂弦等技巧,模拟鸟鸣。梁在平先生钢丝筝演奏的《小鸟朝凤》,余音袅袅,渺远悠长,好似清风徐来,丝丝快意扑面而来。专辑也收录了《清晨歌》,曲调短小,风格和缓,韵味十足,将清晨那宁静的意境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