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八景》之《雁塔晨钟》
《长安八景》是曲作者在游历了西安著名八大景之后有感而作。乐曲通过传统套曲和标题音乐的形式连缀而成,总分为八个乐段。《雁塔晨钟》是第一个乐段。西安市城南荐福寺内的小雁塔已矗立千年。塔院内保存着一口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所铸万斤重的大铁钟。往昔,古城每天清晨都要敲击铁钟,为人们报晓。清脆而宏亮的钟声,远震古城内外。当今,古钟已被珍藏而代之现代所奏的铁钟,钟声清脆悦耳,10公里之外都听得清楚,人称“神钟”。
所谓“晨钟暮鼓”,钟鼓在中外历来是报时的重要工具。通过模拟钟鼓之声来表现、暗喻时辰也成为作曲家屡试不爽的手段。该乐段中的摇指由朦胧渐渐明晰,仿佛由远而近,表现出一种晨曦微露的意境。倒琶技法的三连音音型与紧接着的低音连撮,作为“钟声”的元素,遥远深邃,将人们带回远古时代。这深邃的钟声敲醒的不仅仅是世间万物,那回荡着的音响也敲醒了人们对千年文明的慕念和追想,是对历史的回忆。《雁塔晨钟》通过对钟声的描写,刻画出清晨一种意境。乐段中,钟声的元素不断出现,饱满浓重。
那空灵的泛音以及接下来连续的清脆的小撮音描绘出钟声的清脆、延续和蔓延回荡。犹如深沉的钟声的回音久久在空气中散开来,又好似那庙宇屋檐下悬挂的铁片、铜铃在清风拂动下发出的声响,透明的、轻快的,犹如清晨那湿湿的雾气凝聚并滴落在刚刚发出的嫩芽上,晶莹剔透的。
乐段最后饱满浓重的和弦音犹如那随晨风而来的钟声,绵长延续回荡在这历史悠久的古城上空。
这古老的胜迹,历来被人们所瞻仰和称颂。“噌吰(chēnɡhónɡ)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天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在几百年前的清代,文人画师朱集义游历小雁塔,咏诗作画,“雁塔晨钟”由此得名。清康熙之后,“雁塔晨钟”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当代杰出诗人李庆苏先生曾赴西北游历,感慨于西北的文化胜迹,而作诗词吟咏歌颂。其《雁塔晨钟》篇(载李庆苏《陇海吟草》集)云:“云外鲸音破晓霜,西风渭水凡沧桑。启明不用鸡啼报,雁塔朝朝醒混茫。”此诗取景于黎明时刻。洪亮的钟声自云外飞出,把天地敲醒于混茫之中,朝朝如是。响亮钟声与天地混茫相映衬,大气磅礴。该乐段的演绎要着重表现“晨”二字,晨的幽静,晨的混茫。
在西安,当地还有这样的盛传:思亲思乡之人把亲人的名字和归所写在一张黄笺上,钟声就会把思念之情传到千里之外的亲人耳中。短短的乐调隐约着一种淡淡的感伤,是否又是在刻画古人对宇宙生命感悟的低吟呢?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在人们眼中,早晨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它代表着生机、新生与希望,也是艺术家们捕捉到灵感的重要源泉。他们感受着晨的清新,生机并吟咏歌颂之。通过上面的乐曲,我们会发现表现“早晨”之意的乐曲,在气息上是宽广舒展的,旋律起伏少有跳跃,较为缓和内敛而抒情,整体的风格是田园、恬静而安谧的。音乐家们师法自然,鸟鸣、钟声、小溪流水声、樵歌等声音或音响成为人们表现早晨的重要素材,也成为欣赏着洞悉音乐之美、领略音乐之意的重要路径。
作者:韩建勇,1982年生于山东阳信,17岁师从山东古琴学会会长、诸城派古琴传人高培芬学习古筝演奏;山东艺术学院期间,经常拜访山东筝派著名古筝演奏家、代表人韩庭贵先生,并受其教诲。大学四年中,学习演奏之余,潜心研究中国古筝艺术,在《民族音乐》等省级刊物共发表文论多篇,包括《谈古筝音乐的体验》、《古筝别名考与形制的历代沿革》等;现已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在《乐器》、《齐鲁艺苑》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如《古筝名曲解题与赏析1-4》连载四期、《古典到底——筝乐中寻梦》、《王昌元筝友见面会纪实》、《古筝音乐韵之探微——兼谈古筝演奏家项斯华的古筝艺术》等(均发表于《乐器》);《古筝音乐美之鉴赏》发表于《音乐周报》等。现于杭州运作清平乐筝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