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论坛 古筝新闻 古筝音乐 古筝视频 古筝乐谱 古筝教学 古筝知识 古筝名家 古筝名曲 古筝文化 古筝厂家 古筝购买

秦筝厚重的历史感与陕西筝乐的现实感

向古曲网知识中心投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知识中心 > 古筝频道 > 古筝文化 > 正文
【字体: 】  

秦筝厚重的历史感与陕西筝乐的现实感

    在我国流派纷呈的筝坛上,秦筝是流传历史最为悠久的筝乐,而陕西筝派则是在秦筝经历一段时间的断流后再度复兴的一大筝派。秦筝之名早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的《史记•李斯列传》中已有记载,那时,秦筝虽是因流传于秦地而得名,但史称“秦筝”者,在当时实际上是“中国筝”的同义词。后来,当各地出现一些富有地域筝乐特色的筝派时,流行于陕西、甘肃等秦地的秦筝一词,与河南筝、山东筝、浙江筝、闽南筝、客家筝、潮州筝等相提并列,陕西筝又具有筝乐流派的意义。虽然复兴后的陕西筝派仅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由于其传统深厚,风格独特,堪与其他姊妹筝派并驾齐驱而屹立于我国筝坛上,受到世人的瞩目。

    陕西筝派的复兴是秦筝史上的一大亮点。这一既古老又年轻的筝派的出现,与周延甲教授提出的“秦筝归秦”的倡导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以周延甲教授为领军人物的陕西古筝艺术家群体的不懈努力,无论是富于陕西筝派艺术特色的筝曲创作,还是有着独特见解的陕西筝派的理论观点,都得到社会特别是古筝界的广泛认同。这次在庆祝西安音乐学院建立60周年之际举行的“秦筝学术论坛”暨“周延甲作品音乐会”,便是对具有鲜明陕西地方风格及人文精神的陕西筝派的全面展现,显示出陕西筝派既富于秦筝深厚的历史感,又有着陕西筝乐的现实感。

    “秦筝归秦”开启复兴陕西筝派进程

    “秦筝归秦”的主张是1959年时年25岁的周延甲先生率先提出的。他说:“到了1960年,就是全国首届也是建国以来仅有的一次古筝教材会议的前一年(即1959年——笔者注),我在编订的《古筝迷胡曲集•前言》中,‘秦筝归秦’正式见诸于文字:‘秦筝’既始于‘秦’,但‘秦’今不见或少见,此不能不为奇也!所以在人民掌权的今天,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全国普及和发展这个乐器的同时,陕西更应大力进行。现在是‘秦筝归秦’的时候了。”

    周延甲提出“秦筝归秦”这一学术理念的1959年,是他音乐生涯中具有决定人生道路意义的一年。这年他正值风华正茂之龄,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就留校在民乐系任教担纲古筝教学的重任,这时恰逢文化部确定次年要在西安音乐学院召开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作为东道主的西安音乐学院为了向此次会议提交古筝教材以供交流之用,周延甲受命着手编订《迷胡古筝曲集》。这本曲集多是周延甲依据他在此前跟应聘到西安音乐学院任教的迷胡老艺人乔荣堂教奏的迷胡曲牌。周延甲并非陕西人氏,系山西省晋西南闻喜县人。由于此地与陕西毗邻,他自幼就喜爱由陕西传到他家乡的迷胡,而且在1953年考入西安音院的前身西北艺术专科学校附中之前,还在当地的剧团工作时便是演的迷胡戏,并记录过一本曲谱辑成《晋南迷胡曲集》。因此,他确定把迷胡曲调编订成筝曲是有一定基础的。他编订的这本《古筝迷胡曲集》后经在1960年教材会议上进行交流、试奏和定级,将其中的《扫雪》、《采花》、《迷胡调》、《老龙哭海》、《大金钱》、《绣金匾》、《割韭菜》、《罗江怨》、《老五更》、《道情》、《长城调》、《西京调》等16首选列为音乐艺术院校古筝专业学生的必修和选修曲目。这可以说是周延甲先生实践他提出的“秦筝归秦”的第一步。

    “秦筝归秦”是周延甲先生有感于古筝在陕西濒临绝响的情况倡导的。提出这一富于创建性的主张,不仅体现了周延甲先生的学术勇气,而且也蕴含着他过人的音乐智慧。本来古筝最早是流行于古代的秦地。这一史实是见诸于历史文献的。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在所著《史记•李斯列传》有一段关于筝乐的记叙:“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从秦丞相李斯所说“弹筝”是“真秦之声”,可知那时筝为“呜呜歌”伴秦已在秦人音乐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接着李丞相又向秦始皇进谏:“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说皇帝陛下“不要舍弃敲击陶瓮叩打瓦器而倾听外来的《郑声》、《卫声》,取消自己的筝乐而采用别国的《韶乐》、《虞乐》,像这样做是为什么呢?”这说明在李斯于公元前237年上书始皇帝时古筝的弹奏已受到皇室官方的排斥而衰落了。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秦地筝乐的命运如何?因无文献记载,不得而知。但在20世纪前半叶,古筝在秦地已很难听到了,据周延甲先生说:“对于筝这个乐器,建国前后,从山西到陕西都没有见过和听过。”周延甲先生通过对秦地古筝情况的考察和对我国各地筝曲进行研究后,认为“筝的存在依附于一个演唱(奏)形式,依附于一个乐种。如秦筝奏西音、秦筝奏秦声,这‘西音’,这‘秦声’究竟是什么?就是今天陕西有代表性的秦腔、迷胡、碗碗腔,这是秦声的主要部分。”周延甲先生在“秦筝归秦”的艺术实践过程,无论是筝曲创作,还是筝乐理论研究以及教学方法,都是十分重视对“秦声”的探索,力求用筝“说陕西话”。

    周延甲先生1959年提出“秦筝归秦”的主张并非偶然之举。他1956年由附中升入本科后,学校为了创建古筝专业,决定派他到沈阳音乐学院拜古筝教育家曹正先生为师学习古筝一年,其后曹正先生又应邀到西安讲授古筝。这对于周延甲来说,可谓天赐良缘,从此踏上专攻筝学的道路,为他倡导“秦筝归秦”打下了基础。周延甲后来回忆道:“‘秦筝归秦’在1957年就开始提了。1956年西安音乐学院派我去沈阳音乐学院跟曹正老师学筝。一年后,西安又请他来校讲学。就是在我和老师由沈阳回西安的火车上,曹老师说到这个意思。当时没有记录,大概意思是说秦筝早就流行于秦地,可是现在陕西看不到了,我们有责任去大力发展和普及。”可见,周延甲先生对“秦筝归秦”的问题早已酝酿在心,并得到曹正先生(1920~1998)的启示和赞同。

    周延甲先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10周年时提出的“秦筝归秦”,至今年共和国60周年之际,已届50载了。孔夫子说过“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就人一生成长和修养的进程而言,其实,对于再度复兴的陕西筝派来说,振兴50年的文化回归历程也进入了应该知道上天赋自己的命运,作为一个古老而年轻的筝派开始步入了日趋成熟的阶段。这从陕西筝派的队伍建设、富于流派独特风格曲目的积累及筝派理论的形成来看,都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当然,陕西筝派也面临着如何在现有成果基础不断提高更上层楼的问题,毕竟与秦筝两千多年的历史相比,陕西筝派50年的复兴只是短暂的一瞬,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争取“秦筝归秦”的前景更美好。

本站原创   文章录入:含羞草    责任编辑:剑乐 更新时间:2011/1/15 16:33:30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