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丝线牵过河》是江苏江都的一首“秧田歌”。所谓“秧田歌”,即稻农在插秧、薅草、挖地、车水等劳动中为解除疲劳、调节情绪而唱的歌曲。
“秧田歌”又称“田歌”,各地还有多种不同的俗称,如江苏南部的“栽秧歌”、“薅草歌”、“耥稻歌”、“车水锣鼓”、“耘田雷雷”等;也有将其与山歌、号子混称的,如“落秧歌”又称“喊山歌”、“响山歌”,“耥稻号子”又称“耥稻山歌”,“车水锣鼓”又称“车水号子”,“栽秧歌”又称“栽秧号子”等。还有用衬词和结构形式等命名的,如“格里格三朵”、“格冬代”、“五句半”、“串十字”、“格段段”、“格当道”、“榔头调”等等。这些各不相同的称谓,生动地反映了“田歌”鲜明的地方性。
《一根丝线牵过河》又称“撒蹚子撩在外”,是因为它的衬词而得名的,其唱词有四句,在前两句“正词”之后,先出现一个虚词短衬,再出现“撒蹚子撩在外”的衬句,最后又有两个长大的唱句,这里的衬句有一定的实义,属于表意性的“衬句”,它是“正词”情绪的某种延伸,但又有一定的独立性,这在一些民歌中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如果把用感叹词构成的衬词称为“虚衬”的话,它们便可以称为“实衬”,这样,本首民歌在唱词方面就具有了“衬”中加“衬”的特征。从曲调方面看,该曲属于“非方整性”的一类,各乐句的小节数大都非三即六、奇偶相间:“6+6+5(虚衬)+3(实衬)+6(实衬)+3(虚衬)”。这首歌曲的前三句十分重要,它既是“引子”又是“种子”,在接下去的各乐句中,它以相同或变异的形式出现了六次,始终起着引导和推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