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学琴儿童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在看到这喜人的一幕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儿童学琴也存在一些需要引起社会关注的现象,这要求专家和社会舆论予以正确引导,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一、走出儿童学琴的误区
在现实生活中,当大批的孩子兴高采烈地涌入各种
音乐教室,成为琴童生力军时,却有另一批孩子黯然失色地从这支大军中分离。分析一下,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 虚荣心作崇。有些家长看到亲戚、朋友的孩子都在学琴,于是不管主客观条件,让孩子凑合着也拨弄起琴弦、敲打起了琴键。
2、 给自己圆梦。一些家长认为自己了孩提时代生活艰苦没有条件接受艺术教育,应该在孩子向上圆上自己曾憧憬的梦。
3、 随意让孩子玩玩。有些家长认为儿童时代较为空闲,学琴可以束缚一下孩子调皮的手脚,让孩子生活丰富一点。至于学得如何,那是另外一回事。
4、 为将来早做打算。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就业难度越来越大。俗话说:“艺多不压身”,小时候多学一点,或许将来还能一施所长。
5、 让学琴作为开发智能的手段。有些家长把孩子的业余时间排得满满实实的,并把学琴作为促进儿童智能开发的重要手段。认为只有这样,才不会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应该说,家长是开启孩子
音乐之门和第一把钥匙。然而,如果家长对孩子学琴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在儿童学琴问题上不免产生认识的误区。只有进行理发的认识定位,才能走出误区,形成健康科学的认识观。这其中,家长的正确认识最为重要。
二、在旋律中健康成长
孩子学琴会取得不同成效,但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在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让孩子在身心愉悦中健康成长。
1、 尊重孩子。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兴趣、资质、能力,结合教师的意见,慎重地为孩子选择学习的乐器。在此基础上,要明确学习目的,安排好学习时间,积极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琴环境。遵照一定的教育规律,而不是拔苗助长。
2、 关爱得当。有些家长为孩子制定了严格而详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但他们往往过分注重于考级、升学,而忽视了孩子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也会发现这样一些家长,一旦教师说到孩子的不足,他们就会在一旁按耐不住,不断替孩子找理由开脱,并把所有的不是揽到自己的身上。可是,家长们没有想过,他们的这种行为却使孩子逐步失去了做的责任感,犹如大树下的小草,难以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
3、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要学好琴,必须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对弹奏的乐曲进行合理的二度创作。如能完整、准确地读谱,能边读边感受,边读边倾听,能细细地体会乐曲所表达的内容、情感等。把抽象的音符转化为具体的音响,通过自己的手指和身体,把音乐内容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这种想象和创造力的培养,是任何学习都必须具备的,是人的一种基本功。
4、 不断给予激励。孩子在学琴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家长都应予以充分地关注和重视,并不断给以肯定和鼓励,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激励。“你能行”、“你太棒了”的激励词语,已经成为儿童心理学家推崇的赞美词,这些将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奠基石。
5、 培育孩子的毅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除了智力因素外,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专家关注非智力因素,即成功人士的情商作用往往大于智商的作用。孩子学琴能培育他们的毅力,这通常成为孩子将来搏击人生的基本人格因素,是激烈社会竞争的有力精神武器。家长要充分认识这一点,让孩子在学习中持之以恒,培养毅力。
6、 陶冶人的情操。音乐艺术对人的陶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家长要充分认识这一点,使孩子在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这是一个人在生活历程中完善人格的重要方面,完善的人格又是人生成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幸福人生的保证。
总之,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学琴问题上,家长应该确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不断以实际行动正确地影响、引导孩子,让孩子在学琴中感悟人生,在旋律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