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善德(1911—1995),1911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昆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
1917—1928年在家乡读书时,丁善德广泛接触民间音乐,曾自学二胡、笛子、三弦、琵琶和风琴。1928年秋,他考入上海国立音乐总院(后改为国立音专),初从朱荇青学琵琶,1929年改为主修钢琴,受教于俄籍钢琴教授查哈罗夫,并师从黄自攻习和声与配器。1934年首演贺绿汀获奖作品《牧童短笛》。
1935年毕业后,他在上海、天津、北京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获得好评。当年秋,受聘为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教授。1937年,他回母校任教;同年与陈又新、劳景贤等创办上海音乐馆,并亲自主持该馆工作,1941年改为私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并任校长。从1941年起,他在从事钢琴教学的同时,向德籍教师W·弗兰克尔学作曲。1946年,他兼任南京国立音乐院教授。
1945年与1946年,他先后创作了《春之旅》钢琴组曲和 《E大调钢琴奏鸣曲》。前者通过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盼望抗日战争胜利,迎接光明未来的心情;后者反映了作者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两部作品虽是他的早期作品,但其娴熟的作曲技巧、新颖的和声以及对民族风格的探求等,都已显示出他的创作才华。
1947年10月,他赴法国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从师于N·布朗热和奥涅格等,留法期间的主要作品有:钢琴曲《序曲三首》和《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用长笛助奏的女高音独唱曲《神秘的笛音》以及管弦乐《新中国交响组曲》等。这些作品一方面表达了作者怀念和热爱祖国的深情,另一方面显示了他细腻、凝练的创作风格,尤其是在将复调技法和民族风格的结合上,作了有益的尝试。
1949年回国后,他执教于上海音乐学院,任理论作曲系教授兼系主任,先后开设单对位、复对位、赋格、配器、曲式与作曲等课程,曾陆续编写出《单对位法》、《复对位法》和《赋格写作技术》等教材。他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后,培养出了不少钢琴、作曲人才。1956年,他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并先后担任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他还应邀担任1956年舒曼国际钢琴比赛、1960年第六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和1964年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钢琴比赛评委。
他在教学和社会活动的同时,仍继续从事音乐创作,作有一批艺术歌曲、民歌改编曲和钢琴曲,以及大合唱《黄浦江颂》等。此外还为儿童影片《小梅的梦》、动画片《神笔》、《夸口的青蛙》等作曲。他的艺术歌曲富于民族特色,钢琴织体写得细致、生动;他的民歌改编曲,在保持民歌原作基本风格的基础上,以生动的笔触,丰富和加深了民歌艺术表现力。他以热情歌颂新中国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钢琴曲,在创作手法上大胆新颖,具有新的时代气息,其中《新疆舞曲》第1、2号,曾被改编为管弦乐曲。1959—1961年间,丁善德创作了《长征交响曲》,乐曲结构严谨,手法新颖,得到国内外音乐界很高评价。1983年以来,他还作有《交响序曲》等作品。
其主要作品有:大型器乐曲《长征交响曲》、《新中国交响组合》,大合唱《黄浦江颂》,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新疆舞曲第一号》、《托卡塔——喜报》等。其中《长征交响曲》是我国第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大型管弦乐作品。
此外,丁善德还在报刊和音乐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其中包括一些阐述自己的创作经验以及对中国音乐发展问题进行探讨的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