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修文(1931—1996),湖北武汉人。中国当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及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席指挥。
彭修文幼年就热爱音乐,十二岁学拉二胡,由于勤奋和刻苦钻研,随着他学生时代的结束,在二胡演奏方面已颇有早已,并熟悉琵琶等民族乐器。1949年,他毕业于商业专科学校,但他学商而不务商,于1950年到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做音乐工作。
1952年,彭修文被调到中央广播民族乐团,于次年任该团指挥和作曲。在他和全团人员共同努力下,建立了中国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最初编制。
他为传播中国民族音乐做出了不朽的努力。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比赛上,由彭修文指挥的民族乐团演出了由他改编的《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和《关山月》,获得金质奖章。这些乐曲也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经典曲。
此后的几十年里,他先后率团赴南斯里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马耳他、意大利、德国、日本、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无不引起轰动,受到赞誉。
1983年,彭修文任中国广播艺术团民族乐团团长。
1994年,在新加坡举办的“亚洲表演艺术节”上,他以惊人的毅力,三天指挥演出了四套内容完全不同的音乐会,引起海外华人的强烈共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应邀指挥香港中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新加坡华乐团、台湾高雄市实验国乐团等,并在这些地区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扩大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影响,推动了当地的民族音乐发展。
彭修文的指挥细腻严谨而又不失热情,“以情入曲,以曲传情”是其指挥艺术的特点之一。他诠释作品构思恢宏缜密,独具匠心。指挥手法自成一家,雄浑大度,富于激情和感染力,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气派、风格和韵味。在他的指挥下,中国广播艺术团民族乐团在协和、平衡、准确和技巧等方面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管弦乐团,由此成为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的著名乐团。
几十年来,他积极发掘中国民族音乐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大胆吸收西洋乐队之长,使其洋为中用。他不仅是位技艺娴熟的指挥,而且是位颇有成就的作曲家,他创作和改编的音乐作品达四、五百首,包括《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月儿高》、《将军令》、《流水操》、《步步高》、《彩云追月》、《花好月圆》、《丰收锣鼓》、《二泉映月》、《阿细跳月》、《瑶族舞曲》、《乱云飞》等。
他还尝试把外国名曲用中国传统乐器来演奏,如《美丽的梭罗河》、《霍拉舞曲》和《伐木歌》等,并把贝多芬的《雅典的废墟》和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以及欧洲近现代音乐,如德彪西的《云》和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等,改编成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扩大了民族乐队的表现力。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彭修文创作了许多大型民乐作品,如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交响诗《流水操》、《怀》、《秦兵马俑幻想曲》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乐演奏曲目。他为中国的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鉴于彭修文高深的艺术造诣和突出贡献,198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指挥,1985年被任命为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12月28日,彭修文因病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