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南戏剧本,作者不详。现存多种版本的《白兔记》,以明成化间永顺堂刻本《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为最早,最接近古本原貌,不分出,见影印《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第十二册。成化本谓此剧为“永嘉收会才人”编写,《寒山堂曲谱·刘知远重会白兔记》钞本原注云:“刘唐卿改过”。刘唐卿于元至元中前后在世,有《李三娘麻地捧印》,为《白兔记》之一段,源于诸宫调《知远探三娘与洪义厮打第十一》。通行有《六十种曲》本,三十三出。
剧谱徐州沙陀村在冬令祭神赛社时,社主李文奎在马鸣王庙上供的福鸡失窃,系藏身供桌下的贫汉刘知远偷食。李文奎见刘知远相貌堂堂,便雇他放牧,后又见他气概有异,定能发迹,便将女儿三娘许配与刘。文奎去世以后,三娘的兄嫂欺凌知远夫妇,先让知远看守六十二亩瓜园,彼处有瓜精,常在半夜食人,刘知远奋力战胜瓜精,并夺得头盔衣甲和兵书宝剑。知远不堪兄嫂欺侮,决定去投军,临行时向三娘表示:不发迹,不做官,不对哥嫂报仇,决不回家。知远走后,兄嫂百般欺侮三娘,迫使她在低矮的磨房内分娩,自己咬断脐带,为儿子取名咬脐郎。兄嫂又要溺死幼儿,老家人窦公将咬脐郎送到并州刘知远处。时因刘知远屡立战功,被长官岳勋招赘东床,岳小姐抚养咬脐郎。十六年后,咬脐郎率众行猎,他箭中白兔,兔儿带箭逃走,直追到沙陀村一口井旁,兔儿钻入一位凄苦妇人裙下就不见了,待问明汲水妇人,觉得此妇人身世与己有关,便回家禀告父亲,刘知远告之此妇人乃是他的生母。这位已升任九州安抚使的刘知远又去和三娘相会,互诉十六年的苦情,并要惩治兄嫂,但在三娘求情下,宽恕了大哥,处死了大嫂。
《白兔记》在清代戏曲班社中为“江湖十八本”之一的常演剧目,其折子戏现今尚在各剧种中演出,如《瓜园分别》、《磨房产子》、《窦公送子》(《送子》)、《出猎回猎》、《磨房相会》等,昆曲中活跃耀在舞台上的尚有《出猎回猎》,尤为温州昆剧常演剧目。一般认为,《白兔记》系温州的书会才人所作,温州昆剧的演出是对南戏的直接继承。温州昆剧各班所演与《六十种曲》较为相近,但压缩较多,可在一夜之中演完。其中的折子戏如《磨房产子》、《出猎回猎》、《磨房相会》等都能单独上演。“同福”班正旦高玉卿饰李三娘一角,观众莫不掩面而泣。50年代初巨轮昆剧团曾整理上演,由李魁喜饰李三娘,犹能传承乃师衣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