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我学俞老的表演艺术体会最深的是三个字:“稳、准、狠”。
“稳”是小生表演的基础,综观俞老对各种人物的表演,可以看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轴心”,那就是“稳”,无论是风流潇洒的书生还是地位赫赫的皇帝,或是喝得酩酊大醉的名士,还是穷酸潦倒的秀才,看俞老的表演首先就觉得十分贴切,很有分量,而这个“分量”就是“稳”。记得俞老在《琴挑》中饰演的潘必正一角,他一出场,给人的感觉就是年少书生特有的“书卷气”,而不是轻浮的纨绔子弟。这个“书卷气”的第一印象就是“稳”,没有这个“稳”字,“书卷气”就失去了依托,那么也就谈不上去要求“准”和“狠”了。
另外,这个“稳”字,还包含着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因素:那就是角色的气质,也可以说是一个演员的气质,“书卷气”就是这个气质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加上在领会人物的情感上把握得很准确,既不过火亦不太慢,“领会准确、夸张得度”便是这个“准”字,每次看他的表演都非常迷人,无论是听他的唱念,还是看他的表演,都给人一种十分崇高的艺术享受。譬如,他经常演的《跪池》中陈季常一角,此戏看上去好像是一出讽刺性很强的娱乐戏:陈季常见到自己的老婆就如老鼠见到猫一样,是昆曲中十分著名的一出“怕老婆”戏,但俞老没有一味地把陈季常演成纯粹是个怕老婆的书生,他把陈季常的“惧内”深化成“爱之愈深、惧之愈切”的一个双重人物,这就给准确地表演这个角色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这也是俞老高人一筹的地方。
何谓“狠”?用俞老的话来说,就是“逮着了狠狠地咬一口”,亦就是“画龙点睛”。记得他在教我演《墙头马上》这场戏时,剧中主角裴少俊有一段“扬鞭跨马”边走边唱,当唱到“……跨了雕鞍……”这四个字时,“雕鞍”两字正好是整个唱段中最长最高的腔,老师说:“逢到又长又高的唱腔时你千万不要让它一带而过,应该逮着它死死不放狠狠地‘咬’上一口才行,否则就白唱了。”为此他在这里特意安排了一个身段,然后用尽“全身力气”,努力将“雕鞍”二字高歌出去,从而令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就是俞老所说的“狠”字。
“稳、准、狠”作为一种完整而独到的表演艺术,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同时又相得益彰的。俞振飞用毕生的精力将昆、京剧的小生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小生艺术的“书卷气”营造了一个几乎完美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