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论坛 戏曲新闻 戏曲乐谱 戏曲视频 戏曲音乐 戏曲知识 戏曲名家 戏曲名剧 戏曲文化 戏曲教学

少数民族戏曲的动态传承

向古曲网知识中心投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知识中心 > 戏曲频道 > 戏曲文化 > 正文
【字体: 】  

少数民族戏曲的动态传承

    针对当前少数民族戏曲的传承与保护,我抛砖引玉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中国少数民族戏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价值很高,艺术蕴藏丰富。

    它丰厚的文化价值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中国少数民族戏曲的内容具有宽广的人生视野和丰厚的思想内涵,反映了中华各民族对生存状况的思考和忧患意识,即表现了对宇宙、对过去、对未来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受。其中包含着哲理性思考,人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人对生命短暂的惶恐,对人生活动的反思,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对人生历程的折射,对人生价值观变化的展示,留下了一份形象化的精神产品,从而丰富了中华戏剧文化的思想宝库。例如,藏戏的八大传统剧目,思想意蕴相当丰厚。

    第二,创作留存了一批血肉丰满的少数民族戏剧艺术形象,挖掘了剧中人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出许多少数民族优秀代表人物在历史上的作为、功勋和崇高品德,从而丰富了中华戏剧人物画廊。例如,藏戏中的格萨尔王、松赞干布等。

    第三,以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多层次地展示了各地区丰厚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尤其是各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等,从而丰富了中华戏剧艺术表现力。例如,傣剧中的象舞、孔雀舞。

    第四,从总体的艺术风貌上,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剧目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以独特的美学追求和美学品位,吸引着本民族的观众及周围的其他民族观众,甚至海外观众。其中所透露出独具特色的戏剧美学内涵,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功能,从而丰富了中华美学体系,丰富了中华戏剧美学的宝库。少数民族剧种更能以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歌舞演故事,而各个民族的歌舞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例如,藏戏、傣剧、壮剧等剧种都有独特的美学内涵。

    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七大基本特点,因此,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中入选了藏戏、山南门巴戏、壮剧、侗戏、布依戏、彝族撮泰吉、傣剧7个剧种。我认为,不仅历史悠久的白剧等,可以进入第二、第三批“国家名录”,而且历史不足百年的维吾尔剧等,因其艺术特色的鲜明,艺术表现手法的独特,仍可进入后面几批“国家名录”。


    二、中国少数民族戏曲保护的“四种模式”。

    由于当今少数民族戏曲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使各剧种的生存状态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下,不同程度地恶化。例如,原有的专业剧团有的合并,有的解散。仍存在的剧团也经济困难,尖子人才短缺。民营剧团更是举步维艰。由于电视、网络普及,审美多元化各方面的因素,观众锐减,尤其缺乏青少年观众,使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生存土壤严重沙漠化。因此,对其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急需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加强发掘、保存、研究,查清各个少数民族剧种的艺术渊源和流变,建立较为完备的艺术档案,总结其艺术特征。建立长期保护的有效机制,首先争取当地立法保护。其次,依照各剧种的实际状况,建立有效的保护模式。我认为可分“四种模式”:

    (一)实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分级分类重点保护的模式。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根据其流传范围、艺术特色等,分级分类,重点保护。特别是藏戏、壮剧等流传区域较广、流派较多的剧种,更应分类重点保护。

    (二)建立健全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专业剧团的保护模式。由于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不仅表演角色较多,需要配戏,而且音乐伴奏等,都需要群体性传承。若没有专业剧团,很难保证群体性传承的艺术质量。所以,目前尚无专业剧团的侗剧、朝鲜族的唱剧等少数民族剧种,一定要组建一个规模适当的专业剧团。已与歌舞团合并的剧种剧团,也须独立保留一个专业剧团。

    (三)突出培养尖子人才的传承模式。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要培养选拔新的尖子人才,才有利于传承。

    (四)注意培养新一代观众模式。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这是常识。为培养新观众,配合素质教育,争取把重要唱段选入中小学音乐教材。这就需要培养师资,编写教材等。争取使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的剧目和唱段成为当地电视台的常设节目,增加唱段演唱和片段表演的比赛,吸引观众的参与,促使专业演员辅导业余爱好者,专业与业余互动。总之,以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营建有利于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生存发展的空间。


    三、根据“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制订切实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传承战略,注意发挥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的当代功用,扩大影响,以利于传承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戏曲仍活跃在当今各类舞台上,对当地社会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加以动态传承的需要,可在保护基础上稳步发展,四方传播。

    (一)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戏曲的审美教化功能,与当代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在德宏州乡村调查观摩傣剧时,当地人介绍,傣寨没有偷窃,一家有困难,四邻主动相帮,没有因经济困难上不起学的学生,也没有看不起病的村民,更没有乞讨者。淳朴的傣寨民风的形成,有傣族村民信奉小乘佛教及当地民风民俗的因素,也与傣剧传播有一定的关系。

    (二)充分发挥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的影响,适当创作新剧目,吸引领导与观众的眼球,使之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与当地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少数民族地区适当地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我认为也是可以的,应当多看积极方面的影响,尽量避免消极方面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戏曲艺术形态的特殊性,与当地的旅游结合起来,吸引外地、外国的游客。在瑞丽,招待游客的只是傣族歌舞,而傣剧的歌舞性很强,完全可以作为旅游演出。参观昆明的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只有实物静态展览,是否也可增加少数民族戏曲与少数民族歌舞相融相伴的表演,更能吸引参观者,扩大少数民族戏曲的影响力,培养其自身“造血功能”。

    少数民族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积极探索,讲求实效,推动各少数民族剧种的保护传承工作稳步、健康地发展。

 

www.ccdy.cn   文章录入:剑苗    责任编辑:剑苗 更新时间:2008/1/23 10:40:00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