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论坛 戏曲新闻 戏曲乐谱 戏曲视频 戏曲音乐 戏曲知识 戏曲名家 戏曲名剧 戏曲文化 戏曲教学

青春版《牡丹亭》的前生今世

向古曲网知识中心投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知识中心 > 戏曲频道 > 戏曲文化 > 正文
【字体: 】  

青春版《牡丹亭》的前生今世

    《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相得益彰,四百年来不绝于舞台。2004年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更给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本书收录“青春版”剧本及海内外名家阐释文章,并辑《牡丹亭》诞生以来重要历史图片,足以证史,亦堪悦目。从“美丽的古典”到“青春的现代”,本书尽展缠绵四百余年的生死至情。

  文:白先勇

    这是我第三次参加制作昆曲《牡丹亭》。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这部扛鼎之作《牡丹亭》是传奇中的国色天香花中之后,五十五折的剧本,架构恢宏,剧情曲折,上两次演出,只见一斑,编演一出呈现全貌精神的《牡丹亭》一直是我多年的梦想,这回由苏州昆剧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让我终于圆梦。

从五十五折到二十九折

    这次我也参加了删编剧本的工作,我和编剧小组的其他成员认认真真琢磨了五个月,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三天连台演完,从第一出“标目”演到最后一出“圆驾”,基本上保持了剧情的完整。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我们的剧本也就贴近汤显祖“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汤显祖笔下的“天下第一有情人”杜丽娘因梦生情,一往而深,上天下地,终于返回人间,与柳生梦梅结成连理。在《牡丹亭》中给予爱情最高的礼赞,爱情可以超越生死,冲破礼教,感动冥府、朝廷,得到最后胜利。《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一般《牡丹亭》的演出本偏重杜丽娘,以旦角表演为主。我们的剧本,还原汤显祖原着精神,加强柳梦梅角色,生旦并重。因此,“拾画”、“叫画”这两出经常演出的巾生代表作,我们捏成一折,做了适当的改编,更加凸显其重要性,三十分钟的独角戏,将巾生表演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与第一本杜丽娘的经典折子“惊梦”、“寻梦”旗鼓相当。汤显祖笔下的柳梦梅远不止于儒雅俊秀的“梦中情人”,亦是一介不畏权势,敢与理教抗争的傲骨书生。如此,我们的剧本生旦戏双线发展,达到了对称平衡之美。

    老剧种的青春传承

    “案头”的文学本编好后,还得经过“场上”表演的试验。我们的总导演是有“巾生魁首”之誉的浙昆名演员汪世瑜,他有五十年的舞台经验,由他逐出排演过后,几经修改,我们的演出本终于定稿。

    青春版《牡丹亭》选中了俞玖林及沉丰英分饰柳梦梅及杜丽娘,两位青年演员属于苏州昆剧院的“小兰花”班,形貌唱作俱佳,是极具潜力的两块璞玉,但玉不琢不成器,于是我们大力敦请汪世瑜及江苏省昆剧院饮誉中国昆曲界的“旦角祭酒”张继青跨省跨团进驻苏州,亲自指导并传授。这也是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宗旨之一,借着一出戏的排演,完成世代传承的重要工作。

    昆曲这项曾经独霸中国剧坛二百年,有过辉煌历史的表演艺术,从上个世纪初,一直遭到传承危机。民国初年,昆曲几乎消失于中国舞台,幸亏有心人士在苏州成立“昆曲传习所”,训练出一批“传”字辈的优秀演员,日后成为二十世纪昆曲薪火相传的旗手。汪世瑜、张继青正是这些“传”字辈老师傅亲手调教的接班人,汪世瑜师承周传瑛,张继青受教于姚传芗。而今“小兰花”班的俞玖林拜师于汪世瑜门下,而沉丰英亦由张继青正式收为门徒,在传承意义上,二人也就隔代继承了“传”字辈老师傅一脉相传的表演风格。这是属于昆曲表演艺术中正宗、正统、正派的格调。

    现代剧场的古典精神

    二十一世纪观众的审美观,毕竟迥异于明清时代,这次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我们一方面尽量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但我们也适当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这项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我们集合了台湾一流的创意设计家,共襄盛举,一同投入这项浩大的文化工程:王童(美术总监、服装设计)、林克华(舞台、灯光设计)、吴素君(舞蹈指导)、董阳孜(书法艺术)。连剧中杜丽娘那幅写真,我也邀请画家朋友奚淞绘制了一幅粉彩美人图,在舞台上亮相。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可以说是集合了许多文化人智慧的结果。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由“苏州昆剧院”的演员担纲,也具有特殊意义。苏州是千年古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江南文化”的重镇,文风鼎盛,人才荟萃。明清时期,一度是全国昆曲中心,昆曲发轫于苏州邻近同属于吴语系的昆山绝非偶然,吴侬软语,也就决定了昆曲委婉绮丽的风格。柳暗花明、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艺术;巧夺天工、色彩精艳的苏州刺绣;吴门四大家清丽淡雅的画风,其实与昆曲都属于同一文化系统,也都是“江南文化”的精髓。

    近年来,苏州市有意恢复昆曲过去在苏州辉煌的历史,将苏州重新建立成昆曲中心。由苏州子弟同心协力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这出三天连台大戏,很可能成为苏州复兴昆曲的前奏。

    圈内人看白先勇和青春版《牡丹亭》

    周秦(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青春版”《牡丹亭》的顾问、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白先勇常常笑称自己是昆曲的义工,我是非常赞成的。是他把昆曲重新拉回到人们的视线中,他确实非常地投入,很多人参与这件事情都是冲着他的面子。他是真喜欢昆曲。

    起先我并不同意“青春版”《牡丹亭》”这样的说法,我觉得有点滑稽。但是在台北看了他们的演出以后,我觉得效果非常不错,也开始明白所谓“青春版”,就是用青春的演员说青春的爱情故事,来吸引青春的观众。来苏州大学演出之前,我非常担心,甚至是害怕,因为苏大不能和台北、香港的演出场地比,硬件设施比较简陋。白先勇一口答应来苏州后,我们才敢把宣传做大。这三天来的演出证明,“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是成功的。前后我们一共迎来了7000人次的观众。但是昆曲有它自己的艺术局限性,我们不可能希望它像流行歌曲一样,它也没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颜面,我们的目的只是吸引文化层次高的观众。

    “青春版”《牡丹亭》在台湾这么受欢迎,我们是非常感动的,这有三个原因:第一,昆曲界终于出现了两个年轻的演员,既是偶像派,又是实力派;第二,昆曲后继有人了,他们至少还可以演出20年,可以弥补起昆曲的断层现象,再成为传承昆曲的火炬手;第三,台湾观众这么喜欢这出剧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在遇到《惊梦》这样的经典折子的时候,他们都能够哼唱或者是熟悉地打着拍子。当时演出的票价最高的被炒到了1800元,实际上这是台湾观众的一种文化认根。

    “青春版”《牡丹亭》的两个主演非常本色,来演绎年龄比较相仿的杜丽娘和柳梦梅是比较合适的。当然他们还需要磨练,火候还不是很到位,做演员是一个渐学渐进的过程。他们目前的表演是激情多过于技术,等他们演了50到100场以后,可能就是技术多于激情,这两样是鱼和熊掌,他们还需要慢慢地体会其中的关系。在他们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希望他们去读戏剧戏曲学的硕士,以帮助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演员的扮相非常的漂亮,事实证明白是很有眼光的。

    汪世瑜(“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总监及总导演):

    白先勇在我的眼里是一个万人迷,连我都不能逃脱出他的魅力。从浙江昆剧团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我本来可以清闲地在杭州安享晚年,同时指导一下昆曲后生。可是和我有十几年交情的白先勇有一天突然打电话给我说:“趁你还教得动的时候,再多带些学生吧。”他把自己关于“青春版”《牡丹亭》的想法给我提出来以后,我立刻答应了。

    在苏州长达一年“驻扎”教学的日子并不见得比当团长轻松,因为我在这部“青春版”《牡丹亭》中双重身份,既是剧中柳梦梅的师傅,也是这部新戏的艺术总监。这个版本的《牡丹亭》相对以往的演出版本更加完整,更深刻体现了汤显祖所要追求的那种精神。全剧围绕“情”字展开,通篇不离“情”字。我演了一辈子的柳梦梅,其实感觉上也就是《惊梦》、《拾画》两折,其他部分似乎是淡化的。其实杜丽娘爱得如此痴狂和执着都在于柳梦梅是个值得爱的人,所以我们此次强化了柳梦梅的戏份。

    弟子们最大的变化,不是在演一个行当,而是学会表现人物了。在最后一轮彩排演到“离魂”的时候,女主角沉丰英流泪不止。沉丰英说,每当演到此处,都会悲从中来。

    沉丰英(“青春版”《牡丹亭》杜丽娘的扮演者):

    我和俞玖林是戏校的同学,后来又一起进了昆剧院。白先勇先生对我们的要求是一定要下一年苦功夫。汪世瑜老师说,你们两个演员的形象不错,但是基本功都不够,差到看不下去的地步。于是,白先勇先生和汪世瑜老师制订了完备的训练方案,为我们进行包括形体、唱腔、表演、文学鉴赏在内的系统强化训练。每天早上7点开始排练,晚上6点结束,雷打不动,晚上加班也是家常便饭。后来汪世瑜老师请来舞蹈教师用芭蕾的方法开肩,开胸腰,以改变我们含胸和内敛的习惯。因为我们的年龄已经过了发育期,骨骼已经成型,训练的难度不小,训练现场有时哭声和惨叫声响成一片。我至今还对一年前的魔鬼训练记忆犹新,很难想像如果再来一次这样训练的话,我还能不能坚持。那时候,天天扳着手指过日子。

    白先生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他告诉我,和柳梦梅第一次见面,要有初恋和一见钟情的感觉,你看柳梦梅不能瞪着眼睛去看,大家闺秀一定要半带羞怯地去看。在排了几百遍之后,只要我一有松懈,白先生马上便指出,要求重新来过。今年5月去香港演出的时候,气候变化大,白先生担心我和俞玖林身体出问题,就一直把我们关在酒店里喝参汤。

    S女士和X女士(苏州大学唯一一届昆曲艺术本科班的毕业生):

    我们看完了三天的“青春版”《牡丹亭》,比较好看。但作为个人来讲,我们还是比较喜欢看名家演绎的《牡丹亭》,但我们非常支持现在这种形式,因为它派生出了青年的爱情故事。不管是演员的扮相,还是舞台设计,都非常的美,很耐看,这应该归功于白先勇先生的把关。昆曲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出现这样一出剧目,能够吸引大量的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来观看,我们和我们的同学们都非常激动。有可能大批观众是第一次看,但是这种对艺术的喜欢已经足够了。有了观众,就意味着有昆曲生存下去的环境。

    但是客观地评价,该剧中的生旦对《牡丹亭》剧本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演戏总是一个磨练的过程,相信他们会逐步提高的。我们对小生,也就是柳梦梅的扮演者印象比较深刻,因为他表演得比较有层次,而花旦相对要平淡一些,个性还不是很鲜明,层次感还没有拉开来。也许演出100场之后感觉就会彻底解放出来。

    我们觉得“青春版”《牡丹亭》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

    白先勇,当代著名作家,广西桂林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在读小学和中学时深受中国古典小说和“五四”新文学作品的浸染。童年在重庆生活,后随父母移居南京、香港、台湾,于台北建国中学毕业后入台南成功大学,一年后进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1960年与同学陈若曦、欧阳子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1961年大学毕业。1963年赴美国,到衣阿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研究创作。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旅居美国,任教于加州大学。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

本站原创   文章录入:蒙蒙    责任编辑:蒙蒙 更新时间:2008/6/8 16:14:38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