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部优秀的中华民族古典小说。它通过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手法,展示了包融世风、民俗、诗词、戏曲音乐、工艺建筑、书法等艺术形态组成的文化生活画卷。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饱蕴中华传统文化的鸿篇巨著。《红楼梦》成书于康乾盛世,而此时正是我国古典小说与古典戏曲双峰并峙、共展风采的时代。作为语言艺术的古典小说和表演艺术的戏曲,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但是二者成长在共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犹如一对姐妹艺术,在成长中彼此相助。一方面,戏曲艺术从小说中戏曲了大量素材。翻开中国古典戏曲的历史扉页,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经典剧目都改编自古典小说,如李开先的《宝剑记》便取材于古典小说《水浒传》[1];孟称舜的《娇红记》取材于宋梅洞的《娇红记》小说和刘冬生的《娇红记》杂剧。许多著名的戏曲作家往往也是很出色的小说家。清代戏曲家李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不仅戏曲作品优秀,如《风筝误》、《比目鱼》;他的小说也很优秀,如《无声戏》、《十二楼》。李渔才秀两堂,这和当时的戏曲小说交融并峙发展的局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小说创作也从戏曲艺术汲取了很多营养,《红楼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一、曹雪芹对戏曲题材的借鉴、应用
《红楼梦》中有多处引用了古典戏曲,看戏是贾府合家聚会必不可少的活动。曹雪芹大胆地将戏曲题材融入故事情节中,或轻或重,或深或浅。不但展现出了侯门大家的真实生活,更在很大程度上担任起预示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作用。曹雪芹在开篇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中就用了《误终身》、《枉凝眉》、《恨无常》等十二支曲子分别预示了“金陵十二钗”命运及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最终落败“落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第十八回元妃省亲点了四出戏:《豪宴》《乞巧》《仙缘》和《离魂》,这四出戏其实都是大有深意的。《豪宴》为《一捧雪》的第五出,写莫怀古以汤勤精于装裱字画和鉴别古董就推荐他给严嵩,严府设宴款待,演出《中山狼》。《乞巧》是洪升《长生殿》的第22出,写唐明皇与杨贵妃在七月七深夜祭拜牛郎织女二星,作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仙缘》是汤显祖《邯郸梦》第30出,写吕洞宾度卢生至仙境,与另七个仙人相会。《离魂》是《牡丹亭》第22出,写杜丽娘受苦闷与现实压迫,因情生梦、苦闷而死。脂批曾谓:《豪宴》伏“贾家之败”,《乞巧》伏“元妃之死”,《仙缘》伏“宝玉送玉”,《离魂》伏“黛玉之死”。这四出预示着元妃得宠而夭,贾府必将遭子孙没落和中山狼之祸,家道败落。因此,所点之戏伏四事,乃同部之大过节,大关键。同样在第二十九回写贾府在道观打醮演戏在神前拈了三出戏:《白蛇记》、《满床笏》和《南柯梦》其作用也是作者用吸取手段来暗示贾府游行其道极盛而最终落败的过程。这些都是曹雪芹对传统戏曲题材借鉴与应用的表现。
曹雪芹对戏曲题材的应用与借鉴非常广泛。但是在其所应用和借鉴的在古典戏曲中,曹雪芹最喜爱和推崇的是《牡丹亭》和《西厢记》,何以见得呢?首先在前八十回所有的回目中,虽然全篇涉及许多戏曲作品,但曹雪芹唯把《牡丹亭》和《西厢记》嵌入回目中。小说第二十三回回目即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有人曾将《红楼梦》中所演出的戏曲剧目略加统计[2]。具体请看下表:
《红楼梦》中戏曲剧目一览表
回次 |
剧目 |
解说 |
1 |
笏满床 |
清初范希哲作《笏满床》传奇,又称《十醋记》川剧、汉剧、徽剧、秦腔、豫剧、晋剧、滇剧等剧种的《打金枝》即出于此 |
11 |
还魂 |
汤显祖《牡丹亭》第35出,亦名《回生》 |
11 |
弹词 |
洪升《长生殿》第38出,演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
11 |
双官诰 |
清传奇 陈二白撰 今晋剧、川剧、湘剧、汉剧、京剧的《三娘教子》,均由此来 |
17 |
离魂 |
汤显祖《牡丹亭》第20出《闹殇》 |
17 |
仙缘 |
汤显祖《邯郸记》传奇第30出《合仙》 |
17 |
乞巧 |
洪升《长生殿》传奇第22出《密誓》 |
17 |
豪宴 |
明末李玉的《一捧雪》传奇第5出 |
17 |
相约 |
明传奇《钗钏记》第8出 |
17 |
相骂 |
明传奇《钗钏记》第13出 |
18 |
游园惊梦 |
即《牡丹亭》第10出《惊梦》昆曲演出分为两出 前半为《游园》,后半为《惊梦》。 |
19 |
丁郎认父 |
弋阳腔剧目。全剧约为6出。写丁郎做工打夯,领唱夯歌,从正月唱至十二月,家难之痛,思母盼父之情,熔铸于夯歌之中,一唱众和,故《红楼梦》中由“喊叫之声,远闻巷外” |
19 |
黄伯央大摆阴魂阵 |
弋阳腔剧目。或称《阴兵阵》 |
19 |
孙行者大闹天宫 |
弋阳腔剧目。又称《闹天宫》 |
19 |
姜子牙折将封神 |
弋阳腔剧目。演《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故事 |
22 |
刘二当衣 |
弋阳腔剧目。自明传奇《奜度还带记》(沈采著)第13出《刘二勒债》改编 |
22 |
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
清初昆曲折子戏,通名《山门》或《醉打山门》出自明清之际的戏曲家丘园(一说朱佐朝)《虎囊弹》。 |
22 |
状疯 |
昆曲折子戏,为《缀白裘》中《北诈》(即北曲中的《诈疯》) |
23 |
西厢记 |
元杂剧 王实甫作 |
23 |
会真记 |
即王实甫的《西厢记》,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也叫《会真记》 |
23 |
牡丹亭 |
明传奇,亦名《还魂记》、《牡丹亭梦》等。汤显祖作。昆曲有《闺塾》、《游园》、《拾画》、《玩真》 |
29 |
白蛇记 |
明代无名氏弋阳腔剧本,讲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 |
30 |
负荆请罪 |
元 康进之的杂剧《李逵负荆》 |
42 |
即 高明的南戏《琵琶记》 | |
43 |
荆钗记 |
南戏剧本,元代柯丹丘作。该剧描写南宋时王十朋和钱玉莲夫妻悲欢离合的故事,其《祭江》、《见母》两出,脍炙人口,至今仍上演不衰。 |
44 |
男祭 |
即南戏《荆钗记》第35出《时祀》 |
53 |
西楼会 |
《西楼记》,明传奇剧本,袁于令作。《楼会》即该剧第8出 |
54 |
八义 |
即《八义记》,明传奇作家据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 |
54 |
观灯 |
即《八义记》第5出《宴赏元宵》 |
54 |
混元盒 |
明末清初的一部神魔剧,清代无名氏作(或题张照) |
54 |
惠明下书 |
明代传奇剧本《南西厢记》中的一出,李日华作,系王实甫《西厢记》的改编本 |
54 |
听琴 |
传统昆曲折子戏。原为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一折。昆曲演出本大都源于李日华的《南西厢记》 |
54 |
寻梦 |
《牡丹亭》第12出 |
54 |
玉簪记 |
传奇剧本。明代高明作。其中《琴挑》、《秋江》两出最为欢迎。今昆曲、川剧均有演出本 |
54 |
琴挑 |
明代《玉簪记》中的一出,后经改编成为昆曲、川剧等剧中的传统折子戏。《玉簪记》原本题为《弦里传情》。今就叫《琴挑》 |
54 |
续琵琶 |
清传奇剧本。国家图书馆所藏抄本无作者姓名。据考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作此剧,以文姬归汉作结 |
85 |
吃糠 |
即高明的《琵琶记》第21出《糟糠自厌》 |
85 |
蕊珠记 冥升 |
未见著录 《红楼梦》:“这是新打的”或曰自填 |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牡丹亭》和《西厢记》戏曲题材的应用与借鉴集中体现在通过崔莺莺和杜丽娘为原型塑造出了林黛玉这一新的人物形象。太平闲人评点《红楼梦》时曰:“《红楼梦》用《牡丹亭》和《西厢记》两部传奇,举为纲领。而《牡丹亭》结穴在《离魂》一处,则专为林黛玉。”[3]这就是说,曹雪芹引进《牡丹亭》和《西厢记》就是为了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为了刻画她的性格,写她的命运。《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林黛玉,是生活在三个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命运结局的女性但是她们同是出身于官宦之家,有着相同的情感波澜,有着相似的人生遭遇。从林黛玉我们能够看到崔莺莺、杜丽娘的影子,她们就是林黛玉的原型。曹雪芹凭借高超的移花接木手法,将崔莺莺、杜丽娘的形象融入了林黛玉的身上。杜丽娘曾为崔、张之间“前以密约偷情,后皆得秦晋“而感叹,林黛玉又于梨香院的鼓乐丝竹之声引出多少感伤。隔墙人唱《牡丹亭》,曲中写出侬心事。”品味着宝玉送来的《西厢记》,“黛玉从头看去,越看越爱,……词句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待听到梨香院内传出《牡丹亭》中的吟唱之后“十分感慨缠绵”。先是“不觉点头自叹”,随之“不觉心动神摇”,继而“越发如醉如痴”“心下自思,原来戏中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趣味。”待又想到适才读到的《西厢记》中的戏文时,便“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一曲《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竟引起黛玉如此强烈的共鸣。这无疑是林黛玉在崔莺莺、杜丽娘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的未来,慨叹着自己青春年华三月残春,似无烟流水,在苦闷、惆怅与感伤中逝去,慨叹着青春年华如三月残春,似无言流水,在苦闷、惆怅、感伤中逝去。从林黛玉身上我们处处能看到崔莺莺、杜丽娘的影响。这无疑反映出了曹雪芹对传统戏曲题材高超的借鉴与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