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红楼梦》中曹雪芹用如此大的笔墨来写看戏、听戏、点戏,穿插戏曲题材,借鉴戏曲的艺术手法,将戏曲艺术与小说创作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书中所引用的戏文,不论是喜,是悲,它所营造的气氛都很符合小说情节的发展,为人物的塑造而设置:喜中有悲、悲中有喜、戏内有戏、戏外也有戏、戏内戏外都很精彩。其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长生殿》式的人生感悟;《桃花扇》式的历史感慨;《西厢记》式的儿女情长;《牡丹亭》式的生死悲欢。小说是无声的戏曲,戏曲是无声的小说。戏曲介入小说,而小说表现着人生,真正体现了“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真谛。我们感受到了人生,感受到了生死离别,感受到了永久的艺术魅力。《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文化和戏曲文化,“融汇”的标志和结果。曹雪芹吸取了明清传奇的精华,融为自己创作《红楼梦》的重要营养原素,从题材、情感、结构等诸多方面向戏曲大胆借鉴,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和意蕴、感怀和叹息。以《红楼梦》为标志的古代小说、戏曲的“融汇”结果,将中国的古代叙事文学技术推向了最高峰。作为同源异态的两种艺术样品“戏剧与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小说和戏剧互相缠着,你丰富我,我丰富你,在文学发展中两种姊妹艺术合成一流,和属于大丈夫的传统文学的诗词文赋互争雄长,既相对峙,又有联系,造成文学现象的多姿多彩。”[9]
致谢
本篇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唐菽海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唐老师始终都给予我不懈的支持。在这里我首先向唐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
通过此次的论文,我学到了很多知识通过查找资料和搜集有关的文献,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做任何事情所要有的态度和心态,首先要一丝不苟,而且要学会与人合作,这样做起事情来就会事半功倍。
注释
[1]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第109页
[2]胡文彬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M].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第83页
[3]三家评本红楼梦[J].(引用于语文学刊2002年第6期)第13页
[4]徐扶明 元代杂剧艺术[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 第90页
[5]此处是指孟称舜所著的《娇红记》
[6]张正学 从 红楼梦看曹雪芹的戏曲思想[J] 南都学刊 2003年1月 第56页
[7]苏国荣 戏曲美学[M].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第96页
[8]红楼梦脂评汇校本[M]. 抚琴居红楼梦文学社区第320也
[9]何满子 汲古说林[M].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7 第220页
参考书目
[1]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胡文彬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M].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3]周传家 牡丹亭[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0
[4]王先霈、胡亚敏 文学批评导引[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孙文献、刘安海 文学理论[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苏国荣 戏曲美学[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9
[7]董健 戏曲艺术十五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徐扶明 元代杂剧艺术[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
[9]何满子 汲古说林[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7
[10]李渔 闲情偶寄 [M]. 北京 远方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