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敦煌诗赋辞文
一、诗歌
敦煌文书中保存的诗歌作品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共有诗歌写本约400卷,所存诗歌超过 3000 首。敦煌文书以外的其他有关史籍中,也保存一些属于敦煌文学的诗歌作品,如敦煌简牍中的作品、《晋书》所记“五凉”时期的敦煌诗作等。
敦煌诗歌范围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既有先唐时期作品,更有唐五代宋初的作品;既有中原等地传入的诗集及佚诗,更有大量本土人士之作;既有世俗社会作品,亦有宗教寺观之作。它们汇成了一幅幅具有浓郁特色的史诗般的画卷,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一笔非常珍贵的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文学和史学价值。
敦煌诗歌中传自中原的作品主要有唐人诗集、唐宋诗篇名作及佚诗。如《王梵志诗集》(S.0778等30多件,有诗300余首)、《唐人选唐诗》(P.2567、P.3619 等多件)、《高适诗集》( P.3862 等)、刘邺《甘棠集》( P.4093 )、李峤《杂咏》( S.0555 等)、《白香山诗集》(P.2492等)、《珠英学士集》(P.3771等)、韦庄《秦妇吟》(P.2700 等10余件)、《读史编年诗》(S.0619)、垂幌诗图《离合诗》(S.3835)、《方角书》(S.5644)等等。其中不少诗作为《全唐诗》所佚。
敦煌本土创作的诗歌,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作品:一是当地诗人文士之作,如“三楚渔人”张永的《白雀歌》(P.2594背、P.2864 背)、西汉金山国宰相张文彻的《龙泉神剑歌》(P.3633)、P.2555所抄59首落蕃诗人诗作、马云奇诗等;二是敦煌僧尼道士所作,如河西都僧统悟真的《百岁诗》(S.0930背)、龙兴寺和尚香岩《嗟世三伤吟》(S.5558)、佚名氏《九相观诗》(S.6631)等;三是民间诗歌,作者大多佚名,如《卢相公咏廿节气诗》(P.2624)、《少年老翁问答诗》(P.2129)、 P.3500《童谣》、P.3644 《招徕叫卖诗》、P.2498 《学郎李幸思诗》等。
敦煌诗歌在思想内容上,以高度凝练、概括的笔触,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了社会时事的风云变幻,展现了敦煌和祖国西北地区雄浑壮丽的山川景物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描绘了多彩浓郁的民俗风情,抒发了人民大众的疾苦和愿望。
敦煌诗歌中初唐诗人王梵志的作品甚为引人注目。王梵志为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作品多为五言白话诗,“不受经典,皆陈俗语”,在我国白话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作者十分注重诗歌的社会功用,深刻揭露了赋税徭役苛重、贪官污吏横行、劳苦大众痛苦的社会现实。如写贫穷田舍汉“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里正追庸调,村头共相催。……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劝诫官员“官职莫贪财,贪财向死亲。……一朝囹圄里,方始忆清贫”。
《秦妇吟》为晚唐诗人韦庄(810~836)的名篇,原件早遗,幸有敦煌文书所存。这首叙事七言诗长达328句,为古典诗歌中少见的巨制。诗人亲身经历唐末黄巢农民起义的动荡年代,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他通过一位秦妇之口,以高度概括的现实主义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如云:“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采荞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来时晓出城东陌,城外风烟如塞色。路旁时见游弈军,坡下寂无迎送客。霸陵东望人烟绝,树锁骊山金翠灭。大道俱成棘子林,行人夜宿墙匡月。明朝晓至三峰路,百万人家无一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